正文 搶救寂靜,穿透這噪音世界(1 / 3)

搶救寂靜,穿透這噪音世界

慧眼·天下

作者:美媛

《莫愁·智慧女性》語彙新解——搶救寂靜

7月15日淩晨,北京三裏屯優衣庫視頻事件火遍網絡。很多人一邊罵這是優衣庫無底線的營銷手段,一邊在各大群裏吆喝:視頻在哪裏?誰有視頻網址發一個。微信朋友圈更是被各種段子覆蓋: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優衣庫;眾裏尋她千百度,他們卻在優衣庫……

而據《北京青年報》報道,事發地在這天迎來眾多顧客,大家紛紛跑去拍照。甚至有一些女孩成群結隊站在優衣庫大大的商標下,一起呼喊:“我在優衣庫,約嗎?”而據說,這個一分多鍾的視頻,被賣到55元。隨後某購物網站立馬打出“優衣庫女主角同款鞋子”“優衣庫女主角同款包包”。很多品牌也借助此事開展營銷活動。

全民為此狂歡。

一個朋友說,從網上到網下,都找不到一片清涼之地。公交、地鐵上,很多人都在大聲打電話、訓孩子;出租車上,司機一邊開車,一邊忙著應付各種打車軟件,滴滴答答的提示音,各種腔調的叫車聲,塞滿腦袋;就連晚上回到家,物業還會開著喇叭,一遍遍地叫“關好門窗,小心火災”……被無處不在的噪音侵蝕,我們無處可逃。

人人都在製造噪音,導致心靈聽力喪失。心靈不再敏銳,直接引發的是不再思考,平庸的惡隨之產生。

好在,有不少人注意到噪音對人的侵害,開始搶救寂靜。台灣的範欽慧就是其中一位。

她無法忍受城市的噪音,更在無處不在的噪音裏,看到信仰的缺失,於是,她辭職自費成立了廣播節目《自然筆記》,呼籲大眾成為聆聽自然的人,並在這聆聽中,尋回內心的安然,尋回真實的自己。

失去的,早晚會被喚醒

30歲那年,時任台北《天下雜誌》記者的範欽慧辭職了。她買了錄音筆和麥克風,走進山林、大海,收集各種大自然的聲音,成為台灣教育廣播電台《自然筆記》節目的獨立製作人。很多人覺得她膽子很大,辭去固定工作,自費做節目,一切充滿風險和不確定。

起因是那年夏天,範欽慧沒有聽到蟬鳴。等到秋風起,立秋了,範欽慧為那個已經遠去的夏天而失落——兒時的夏夜,她時常聽著蛙鳴、蛐叫和知了的高音三重奏入眠,夜夜都是好覺。等到知了最後餘音嫋嫋地消失了,秋天準時來了,無需翻日曆。

下班路上,範欽慧去了台北的關渡公園,想讓那裏的鳥叫聲洗洗耳朵。可公園裏有電動車行道,鳥兒們在電動車90分貝之上的聲響裏,選擇了沉默。

當晚,範欽慧給美國聲音生態學家戈登·漢普頓寫了一封信。戈登是自然野地錄音師,2005年4月22日,他獨自到奧林匹克國家公園的霍河雨林,在距離遊客中心約三英裏的地方,把一塊小紅石放在圓木上,將那裏命名為“一平方英寸的寂靜”。

戈登的邏輯很簡單:“保護這一平方英寸的土地,讓它不受噪音汙染,就能讓寂靜蔓延到這座公園的更廣大地區。”他希望這個簡單又便捷的做法“能夠成為管理聲境自然資源的機製,激勵和協助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做到先前已納入法典、卻沒有充分達成的目標,也就是保存與保護國家公園現有完好的自然聲境,同時讓已遭人類噪音破壞的聲境得以複原”。

範欽慧在給戈登的信中寫道:“我想成為像你一樣的人,搶救寂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