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回防後患法蘭西沉船保根基英吉利備戰(3 / 3)

英國戰時內閣和政府擰成一股繩,緊密團結。在德國的打擊下,英國的犧牲沒有法國大,沒有任何事情比敵人入侵威脅,更能促使英國人行動起來。這個國家千年來未被人入侵過。廣大民眾都下定決心要打贏這場戰爭,否則就寧可去死。為了拉住法國人繼續打下去,英國人將僅有的兩個裝備精良的師重返法國。這一決策使英國戰時內閣更需要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抵禦德軍對本島的直接侵襲。

在這些日子裏,英國人主要擔心德國坦克部隊登陸。此時英國幾乎沒有任何反坦克炮或反坦克彈藥,甚至連普通的野炮也沒有。丘吉爾曾巡視靠近多佛爾的聖馬加裏特灣海灘。旅長告訴他說,他這個旅守衛著長達四五英裏危險極大的海岸線,但是他隻有3門反坦克炮。他說,每門炮隻有6發炮彈,他略帶詰難的神氣問首相,他是否可以讓手下的士兵射擊一發炮彈, 以資練習,使他們至少知道這種武器的效果如何。

首相回答說,我們供不起演習炮彈,須等到最後一刻、在最近的射程以內才可以開炮。

125年以來,在英吉利海峽對麵,第一次出現了強大的敵人。必須把英國重建的正規軍,和人數更多但訓練較差的本土防衛隊加以改編和部署。以形成周密的防禦係統,做好準備,如果德軍到來,就消滅他們。

英國為此有一個周密、協調和包括各個方麵的總計劃。這個計劃後來發展成這樣的形式:全麵指揮權由倫敦總司令部掌握。整個大不列顛和北愛爾蘭分為7個指揮部,下麵又分為軍管區和師管區。每個指揮部、軍和師都必須保留一定比例的兵力為機動後備隊。隻派遣最少量的兵力去據守他們特定的防區。這樣,在海岸的後方便逐漸在每個師管區內建立了防禦地帶,在這些地帶之後,又有類似的軍管區防禦地帶和指揮部防禦地帶。

整個防禦地帶縱深達100英裏或100英裏以上。在這後麵穿過南英格蘭往北一直到諾丁漢郡境內,建起了一道反坦克障礙物幹線。最重要的是,隸屬於國民自衛軍總司令直接指揮的最後後備軍。這是英國保持的一支人數盡可能多、機動性盡可能強的軍隊。

英國的飛機場、雷達站和貯油庫,在1940年夏天就有375處。這些地方都需要特別守備隊和它們自己的飛行員加以防守。數千個“弱點”:橋梁、發電站、倉庫、重要的工廠和類似的地方,需要日夜防守,以免遭受破壞和突然的攻擊。對此也製定了計劃,當敵人奪取這種地方時,便立即銷毀有利於敵人的物資。

對於在這艱難時刻英國人民做出的貢獻,丘吉爾回憶錄中這段總結十分形象:

我首先有責任闡明,愈是艱難愈是緊密團結的大不列顛及其帝國,對那最終成為這麼多國家和民族的共同事業,作出的貢獻有多麼大和起了什麼作用。我這樣做,並不是要和我們最偉大的盟國美國作令人不快的比較,或者毫無意義的論個高低,我們對美國的感激是無法衡量和永遠不忘的。但是,讓大家知道和了解英國在戰爭方麵所作的巨大努力,是符合英語世界的共同利益的。因此我作了一張表,這個表包括整個戰爭時期。

表中指出,直到1944年7月為止,大不列顛和大英帝國與敵接觸的師的數目,大大超過美國。這個總的數字不但包括了歐洲和非洲戰區,並且也包括了在亞洲對日作戰的所有地區。直到1944年秋天,大批美國軍隊到達諾曼底為止,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以外的每一個戰區,我們一直有權利至少作為一個平等的夥伴而且往往是最主要的夥伴講話的。直到上述時期為止,在任何月份內,各個戰區所有的師的集結情況也是如此。從1944年7月起,從與敵接觸的師數來看,美國戰線變得越來越突出,而且一直這樣下去,不斷擴大,捷報頻傳,直到10個月後取得最後勝利。

應該認為,在這艱難時刻,影響人類社會進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麵對瘋狂的法西斯軸心國家,在東方是中國人民在浴血奮戰;在西方是大英帝國在獨力苦撐。

那麼,丘吉爾領導下的英國將會迎來怎樣艱難的考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