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二獨裁幹預西班牙三元凶結盟成軸心(3 / 3)

8月7日,日本廣田弘毅內閣五相會議通過《基本國策綱要》,確定了“一方麵確保帝國在東亞大陸的地位,另一方麵向南方海洋發展”的侵略方針。同日,又通過 《帝國外交方針》,決定“實行日德合作”。於是,日本對與德國合作表示了十分積極的態度,德日談判也進展順利。

1936年11月25日,德國與日本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協定包括序言、三項條款和一個附屬議定書。規定雙方“相約對共產國際的活動相互通報,並協議關於必要的防止措施”;雙方將邀請“因共產國際的破壞工作而國內安寧感受威脅的第三國”加入協定;協定有效期為5年。德日還簽訂了一個秘密協定,規定締約的一方同蘇聯作戰時,另一方不得采取實質上會改善蘇聯處境的任何行動,雙方保證,不同蘇聯締結同《反共產國際協定》精神相違背的政治協定。

這一協定顯然是公開針對蘇聯的。同時也是打著“反共”旗號,針對英法美等西方民主國家的。裏賓特洛甫在協定簽訂後表示:“從形式上我們還要把俄國人作為敵人。然而實際上,我們完全應該把英國作為敵人。”日本駐英大使吉田茂直言不諱地說:“盡管軍部說防共協定隻不過是反共的意識形態問題,但這完全是表麵的借口。骨子裏顯然是德意聯合起來對抗英法並進而對抗美國”。

在德日進行談判的同時,德意關係也開始接近。促成這種接近的契機是1935年10月,意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亞和德意共同幹涉西班牙內戰。雙方的立場接近,雙方都感到,有必要調整在歐洲奧地利和巴爾幹問題上的利害衝突,以便發動重新瓜分歐洲和世界。

1936年10月下旬,意大利外交大臣、墨索裏尼的女婿齊亞諾訪問柏林。希特勒在同齊亞諾談話時表示,意大利和德國聯合起來,不僅可以對付“布爾什維克主義”,而且可以同包括英國在內的西方對抗。齊亞諾訪問期間,於10月25日同德國外長簽訂了一份秘密議定書。其主要內容為:德國在意大利對埃塞俄比亞的吞並,而意大利在德國吞並奧地利問題上“聽其自然發展”,不再幹預;德意兩國在多瑙河流域和巴爾幹劃分勢力範圍;兩國在重要的國際問題上采取共同方針,並承認西班牙佛朗哥政權。

這個議定書是德意兩國建立侵略同盟道路上的重要裏程碑。幾天後,墨索裏尼在米蘭發表演說,公然把這個協定稱之為構成了羅馬-柏林的“軸心”。

德國與日本締結《反共產國際協定》後,意大利曾表示希望加入。它並為此作出了一個重要姿態:在沈陽開設總領事館,事實上承認偽滿洲國。可是日本有自己的打算,它擔心過早與意大利接近,會給西方民主國家以不必要的刺激,因而沒有立即同意讓意大利加入協定。但同意兩國於1936年12月訂立協定,彼此承認對中國東北和埃塞俄比亞的占領。1937年“七.七事變”後,意大利對日本的侵略行徑表示聲援,不僅在布魯塞爾九國公約會議上替日本辯解,還停止向中國輸出武器。日本為了打破在國際上的孤立處境,終於在10月20日同意意大利參加《反共產國際協定》。11月6日,意大利正式加入《反共產國際協定》。

《反共產國際協定》簽訂表明,德日意三個法西斯國家在各自對外侵略擴張過程中,感到互相接近和聯合的必要,並逐步付諸行動。希特勒把這個聯盟說成是“偉大的政治三角”,“三個國家聯合起來了,起初是歐洲的軸心,現在是世界的大三角”。因此,《反共產國際協定》的簽訂,是德日意侵略同盟初步形成的標誌。

就在德意兩國在歐洲興風作浪的同時,日本法西斯暴徒們也開始行動。那麼,他們采取了哪些措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