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您究竟要我答應什麼呢?”許施尼格終於在希特勒的恫嚇下軟了下來。
“這個咱們下午再具體磋商吧。”希特勒注視著許施尼格。
午餐的時候,希特勒的態度明顯友好一些,他甚至談起了奧地利家鄉的風土人情。但許施尼格經曆了一上午的恐嚇,現在又麵對幾位表情嚴肅的德國將軍,根本就沒有胃口吃東西,隻好勉強應酬著。
午餐後的許施尼格被領到一間休息室休息,希特勒則召集顧問會議,擬出了一份對奧地利的最後要求。兩小時後,許施尼格被帶到另一間房間,隻見裏賓特洛甫頭也不抬地坐在辦公桌前,許施尼格剛坐定,裏賓特洛甫就指著桌上的文件對他說:“請總理先生過目,您所關心的條件已根據元首的要求寫在上麵了。”
許施尼格用顫抖的雙手拿起文件,見上麵寫著:奧地利政府必須取消對納粹黨的禁令,讓受尊敬的賽斯.英誇特任內政部長,三天之內,所有被監禁的納粹黨人必須釋放;奧地利國防部長、財政部長也必須由納粹黨人擔任……許施尼格無法再看下去了。他明白,接受這些條件就意味著失去奧地利的獨立。
等到精疲力竭的許施尼格再次見到希特勒的時候,希特勒的神態又回到午餐前的模樣。他頭上一絡被無數照片定了型的、倒向左邊的黑發,貼在扁平的額頭上,臉色陰沉地說:“你或者原封不動地簽字,三天之內執行我的要求,或者等著我進軍奧地利。”
許施尼格拒絕簽字。這讓希特勒感到意外,有人竟敢對希特勒說“不”,這是極少出現的情況。他完全失去了控製自己的能力,從屋子的一端跑到另一端,打開門,大聲叫喊“凱特爾將軍!”然後又轉過身對許施尼格說:“出去,等我回頭跟你算賬!”
希特勒對待任何人,都習慣像老師對待不聽話的小學生一樣,把他轟出去。許施尼格在走廊裏等待了半個小時,這半個小時對他來說是非常漫長的,簡直長得太難熬了。半小時後,希特勒把他叫進去對他說:“我決定改變我的主意——我有生以來第一次,但我要警告你,這是你最後一次機會了,在這個協定生效之前,我再給你三天時間考慮。”
這就是希特勒讓步的程度,奧地利總理沒有什麼選擇的餘地,到晚上11時,許施尼格被迫簽訂了“協定草案”。他現在唯一的願望就是離開那裏,婉言拒絕了希特勒共進晚餐的邀請,許施尼格和施密特驅車下山到薩爾斯堡,巴本一直陪同他們到邊界。巴本實在對這難堪的沉默感到尷尬。
許施尼格2月13日上午回到維也納,立即去見米克拉斯總統。總統願意向希特勒作某些讓步,如釋放納粹分子之類;但是他不同意讓賽斯.英誇特主管警察和陸軍。
與此同時,希特勒命令凱特爾,“由虛擬的軍事行動所造成的軍事壓力,要保持到15日,並且效果必須是迅速而有力的。”希特勒批準了凱特爾擬定的對奧地利施加軍事壓力的命令:“散布並無其事,但是聽起來很可信的消息,使人聽了必然認為,對奧地利在進行軍事準備。”
在武裝入侵的威脅下,米克拉斯總統屈服了。2月16日,奧地利政府宣布對納粹分子大赦,那些在殺害多爾富斯案中定罪的納粹分子也被釋放。並且公布了改組後的內閣名單,賽斯.英誇特被任命為公安部長。這位新部長立即趕到柏林,去接受希特勒的命令。
當天希特勒接見了5名奧地利納粹首領,並指導他們在奧地利問題上,必須為納粹黨指出一條不同的方針,這隻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武力解決;另一種是通過演變的方法來解決。希特勒聲稱他希望用演變的方式來解決,不論今天的預定是否成功,但還是希望許施尼格能全部履行其簽訂的協定,奧地利問題就會自動解決。
1938年2月20日,希特勒向國會發表演說聲稱:“我很高興告訴諸位先生,在過去幾天內,我們和一個因為許多理由和我們特別密切的國家,獲得了進一步諒解,德國和日耳曼的奧地利連結在一起了,這不僅因為兩國都是同一民族,也因為兩國共享一種悠久的曆史和共同的文化。”
希特勒國會上的講話,在奧地利引起強烈反響。納粹黨徒不斷舉行示威,煽動德奧合並;愛國人士發起大規模簽名運動,抗議德國破壞奧地利獨立,反對許施尼格政府的賣國政策。許施尼格在國家存亡關頭,打算用公民投票的方式來決定國家的前途。3月9日,他宣布13日舉行公民投票。
當天深夜,希特勒聽到從奧地利傳來要舉行公民投票的消息,悍然決定用武力解決奧地利問題。他立即下令實施武裝占領奧地利的“奧托方案”。3月11日淩晨2時,發布了關於“奧托”軍事行動的第一號指令,20萬德國正規軍向奧地利邊境集結。
3月11日,是奧地利多事的一天,也是最後決定命運的一天。這一天,從早到晚來自柏林的電話、電報忙個不停,一道道最後通牒接踵而至。先是勒令奧地利取消公民投票,隨之是強迫許施尼格辭職,跟著是威脅奧地利總統任命賽斯.英誇特為總理。在這緊急關頭,許施尼格嚇得膽顫心驚,對德國提出的無理要求絲毫不敢違抗,隻得取消公民投票,幾小時後又發表辭職演說,宣稱“為了避免流血,我們已經向武力屈服了”。
緊接著,賽斯.英誇特以臨時政府首腦身份向人民講話,命令軍隊不要作任何抵抗。
奧地利總統米克拉斯拒絕任命賽斯.英誇特為總理,希特勒於當晚8時45分下達“奧托”軍事行動第二號指令,借口為了避免奧地利繼續流血,命令德國武裝部隊於3月12日拂曉進入奧地利。同時令戈林立即通知賽斯.英誇特,要他按照事先擬定的內容,急電請求德國盡快發兵奧地利。
然而,英誇特擔心此舉會引起國怒民怨,不敢遵照意圖行事。希特勒便指使他的郵電部長,以英誇特的名義,偽造了一份請求德國出兵“幫助奧地利防止流血事件”的急電。事實上,在希特勒的第二號指令下達之前,第一支德國軍隊已於3月11日下午6時,踏進了奧地利國土。
希特勒德國對奧地利的侵略行動,在國際上沒有引起強烈抗議。英法意等國對奧地利的不幸遭遇非常冷漠。張伯倫政府得知希特勒軍隊向奧地利邊境集結的消息後,11日下午就電諭駐奧大使不要勸告奧地利人抵抗。法國此時正當旭丹政府垮台;11日中午,墨索裏尼接到希特勒向他解釋德國對奧地利采取軍事行動的信件後,連忙表示奧地利對他無關緊要,意大利不幹涉它的內政。
奧地利總統米克拉斯絕望了。他痛心地感到自己在“國內外都完全被拋棄了”。11日深夜11時,他最終屈服,正式委任賽斯.英誇特組閣。一天後,由於他拒絕簽署德奧合並草案,在新總理的“請求”下,被迫把總統職權移交總理。實際上米克拉斯總統悄然辭職了。
德國軍隊兵不血刃占領奧地利。3月12日,希特勒隨軍來到林茨。3月14日,希特勒進入他青年時曾流浪過的維也納,看到自己的軍事冒險得逞,興奮得不得了。幾天後,希特勒返回柏林,18日在國會演說中強調,要在第三帝國、包括奧地利在內,舉行一次公民投票。
4月10日,根據“德奧重新統一法”的規定,在德國和奧地利進行公民投票,其結果在德奧投讚成票的達99%以上。這個虛假的多數,並不能表達真正的民意。因為這次公投是在納粹黨徒、黨衛軍和蓋世太保的嚴密監視下進行的。
奧地利被強行並入第三帝國版圖後,希特勒為了在奧地利人心中抹掉這個古老國家的名稱,5月24日,他下令將奧地利分割為7個行政區,統稱“東部邊疆區”。
在這風雲變幻時刻,納粹德國吞並奧地利,對整個歐洲局勢產生了重要影響。那麼,歐洲局勢還會產生哪些相應的影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