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叢林(二)(1 / 2)

上一節說到叢林裏獲取水的方法,似乎沒有一樣管用,其實不然,方法中有一種可以改進。另外還有一種方法。

新方法就是,在叢林裏懸空的吊起一大塊塑料薄膜,薄膜要向一個角傾斜,這個角下要有收集水的罐子。每天清晨,叢林裏都會有濃濃的霧,濃霧附著在葉子上就形成了露水。同樣,濃霧附著在塑料薄膜也能形成露水,這些露水中沒有任何有毒成分,是幹淨的蒸餾水,是完全可以喝的。

叢林每天早晨會有濃霧,是植物的蒸騰作用。植物的蒸騰作用能消耗大量的水分。白天太陽照射溫度高,水汽沒法凝結,叢林會非常的悶熱。夜晚溫度逐漸下降,植物的蒸騰作用雖然有所減弱,但是還是能蒸騰出大量的水汽。水汽遇冷,凝成微小的懸浮水滴,就是霧。

植物為什麼要有蒸騰作用呢?植物從根部吸取水分,這部分水運到高高的頂端葉子,需要動力,當葉片的氣孔開放時,葉片上的水分蒸發,根部的水就會沿著植物韌皮部的導管被吸上頂端。這是物理學上的虹吸原理。

在植物從根部往葉片上運水的同時,溶解在水裏的植物必需的各類離子,如氮離子(氮肥)、鉀離子(鉀肥)等也跟著運到了葉片上。蒸騰作用的另外一個功能是通過水的流動來散熱。

上麵說的可以改進的方法就是挖取地下水。地下水雖然經過多層過濾,再經過消毒藥片,仍然難以除去水中的毒素,但是如果將水蒸餾了就可以喝。因為蒸餾出的水是不含有毒離子的。

蒸餾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利用太陽。這種方法一般在海上用的多。具體做法是在一個大容器裏裝上水。容器中間要放一個小一點、矮一點的空罐子來接水。大容器外麵要蒙上一塊透明的塑料薄膜。塑料薄膜要在外麵中間部分壓上一個小重物,這樣薄膜中間部分就下沉。空罐子要放在重物下麵。

把容器放到太陽底下曬。太陽將水汽蒸騰起來後,水汽遇到塑料薄膜凝結成水滴附在薄膜上。由於薄膜中間低,所以水滴會沿著薄膜滑落,越滑落越彙集,最後形成一大滴水珠附在薄膜中間部分,也就是重物的底下。當這滴水越彙集越大,等下墜的重力大於薄膜吸附的粘附力時,水滴就會下落到放在容器中間的罐子裏。這樣,罐子裏收集到的就是純淨的蒸餾水了。這種方法在叢林裏不大適用,主要是照射到地麵的陽光太少了。

蒸餾的另外一種方法就是找個鍋,或者別的什麼不怕火的容器,倒上水後用火煮,將煮出來的蒸汽導出,經過一個冷環境,比如將導出的導管經過涼水,蒸汽遇冷後凝結成水,水再沿著導管流出。

總之一句話,不管多麼有毒的水,蒸餾出來的水蒸氣是絕對不含毒素的。

因此,看似叢林裏沒有水,實際上還是能獲取水的。

燒水的鋁鐵壺是必帶的,他們還專門找了一個結實的,正好套在鋁鐵壺嘴上的螺旋形鋁管,鋁管的外形就跟一些螺旋形的節能燈燈管相似,它的進水管和出水管位於同一水平線上。鋁管和它外麵的一個大杯子配套。用火蒸餾地下水時,需要將大杯子倒上水作為冷凝劑。這樣,從鋁鐵壺裏出來的水蒸氣經過鋁管時被外麵大杯子裏的水冷卻,就形成了液態水。雖然進水端和出水端位於同一水平線,但是進水端有高壓水蒸氣頂著,不用擔心水在管道裏出不來。

為什麼不將出水端設計的比進水端低呢?因為一旦這樣,外麵冷凝用的水麵就隻能將就矮的那一端,冷凝路程短了,冷凝效果就大打折扣。其實外麵配套的裝冷凝水的杯子也不是非用不可,將這個兩端等高的螺旋管隨便放入一個裝水的罐子就可。

水的問題解決了。食物的問題就好辦了。植物果實不敢吃,但是動物體表的肉多半沒毒。四人有槍有手雷,殺死個動物還是不成問題的。壓縮餅幹這類的高能食物當然也要盡可能的多帶。同時鹽更要多帶。烤肉、煮肉,總不能不放鹽吧?其餘的調料不放就不放了。鹽是必不可少的,除了能將食物調的更好吃外,更重要的作用是補充鈉離子,維持細胞的滲透壓。長期不吃鹽會導致人渾身無力。

吃喝解決了。睡覺也是個大問題。

睡在地上是絕對不安全的。隻有樹頂和樹中間最安全。樹頂的枝葉太細,爬不上去。要不然爬上去放上一個充氣的皮艇,那睡起來才是最舒服的。在樹中間,專業一點的,可以將相鄰近的幾棵大樹上打上膨脹螺絲,螺絲外麵接上鈦合金管,將幾根鈦合金鋼管連接成一個“米”字型,為了增加強度,“米”字中間節點處要吊上繩子,繩子的另一端要固定在大樹的上麵。再砍些粗細適中的枝條,擺在“米”字的各個鈦合金管上,省事一點可以噴上固化膠,費事點的就用鐵條把枝條在鈦合金管上拴牢固。如果再講就點,還可以在這個平台上做上木棍牆,還可以做上屋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