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教材提供的“睡蓮”、“仙人掌”圖片,睡蓮沒有展示葉柄結構,無法觀察葉柄如何輸送空氣,仙人掌刺狀葉減少水分散失,都比較抽象,學生很難體會生物從結構上對環境的適應。資源開發:利用網絡資源,選擇啄木鳥攀爬在直立樹幹取食的圖片;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的牙齒圖片。課堂應用: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啄木鳥,由於啄木鳥是當地常見鳥,學生對其結構及攀援生活比較熟悉,通過觀察,很容易理解啄木鳥結構與其生活方式的關係;通過比較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的牙齒圖片,分析牙齒結構和生活習性的關係,學生很容易從結構上感受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2.4生物在“生理和行為”方麵適應環境,教材隻有一段文字描述:靠昆蟲傳粉的花,具有鮮豔的顏色或芳香的氣味,我認為這一素材缺乏典型性,並且“生理和行為”本身比較抽象,因此選擇素材既要典型,又要緊密聯係生活。資源開發:利用網絡資源,選擇蛇的冬眠,樹的落葉,這些都是學生很熟悉的生物現象。課堂應用:提問:我們北方,冬天在自然環境中還能見到蛇活動嗎?學生回答,不能。嚐試說出原因:不冬眠就會凍死。說明蛇的冬眠行為是對環境的適應,並展示蛇的冬眠圖片。提問:冬眠時蛇還會進食嗎?蛇冬眠時的心跳、呼吸和活動時的心跳、呼吸相比較,有變化嗎?學生根據自己收集的資料分析表達。再展示樹的落葉現象,根據收集資料分析落葉是對北方幹旱、寒冷冬季的適應。讓學生認識到不僅動物在“生理和行為”方麵適應環境,植物也在“生理和行為”方麵適應環境,同時緊密聯係學生生活,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及收集處理信息能力。
2.5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知並確立“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觀點,認同堅持合理規劃,確保生物生存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資源開發:利用網絡資源,選擇嚴重汙染的水體圖片。課堂應用:展示嚴重汙染的水體圖片,引導學生分析,當生物生存環境發生較大變化後,生物將麵臨什麼結果?是對變化了的環境重新適應,還是被淘汰?這一資源的補充,能避免學生誤以為生物總能隨環境的變化而對變化的環境發生適應,正確理解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當生物已經適應的環境發生巨大變化時,生物將不能生存,認同保護環境的重要性,確立“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觀點。
總之,教材隻為教學提供了基本框架,教材提供的資源,受地域、時間、空間等多方麵因素製約,隻有充分而有效地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才是實現課程目標的根本保證。
參考文獻:
[1]走進新課程.北京師範大學.2002.4.
[2]教師學習指導—生物.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