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界不倒翁”引外援保江山
紀實
作者:雷炎
今年初,崛起於也門北部的胡塞民兵打進首都薩那,總統哈迪先是被民兵軟禁,後又奇跡般逃脫,撤到亞丁重建政府,並引來海灣阿拉伯國家武裝幹涉。然而,即便如此,支持哈迪的武裝力量依然在內戰中處於下風,就連哈迪本人也被迫暫時避居沙特。不過,有專家指出,哈迪堪稱也門政壇的“三朝元老”,尤其在軍界擁有一定的人脈,是個不折不扣的“不倒翁”。
首次內戰 逃亡北方 阿卜杜·拉布·曼蘇爾·哈迪,1944年出生於也門南部阿比揚省的圖卡因。在他年幼時,也門處於南北分治狀態,南部瀕海地帶和石油產區是英國統治下的亞丁保護地。1962年,以薩拉勒為首的自由軍官成立阿拉伯也門共和國(北也門),且革命風潮很快波及到亞丁保護地。當時哈迪雖然參加了英國人領導的“征召警衛隊”(殖民地武裝),但他內心卻希望也門能夠實現獨立統一。1966年,哈迪被殖民當局送到英國留學,盡管上司的本意是培養親英的精英分子,但哈迪早已是“身在曹營心在漢”。
1967年英國被迫放棄亞丁保護地,也門民主人民共和國(南也門)宣告成立,原“征召警衛隊”被改編為人民軍,哈迪成為一名少校軍官。南也門獨立後積極追隨埃及對抗以色列,包括哈迪在內的大批軍人被送到埃及學習軍事,並參加埃及軍隊。哈迪曾獲得埃及納賽爾高等軍事學院碩士學位,並在1973年作為一名裝甲部隊軍官。1977年,哈迪又被派到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三年後,哈迪回國,進入南也門陸軍坦克部隊擔任上校指揮官。當時,曾有海外留學經曆並擁有豐富實戰經驗的哈迪儼然是南也門軍隊裏的一顆新星。1986年,南也門爆發政變,繼而發生內戰,國家元首阿裏·納賽爾戰敗,逃到阿爾·哈爾特基地時,身邊衛兵不到200人。就在納賽爾彈盡援絕之際,哈迪率敢死隊救出納賽爾及其親信,一起流亡到北也門。
也門統一 打回南方 1986年的內亂讓南也門元氣大傷,1.2萬人死亡,3萬人逃到北也門,隻能依靠蘇聯的軍援才能維持與北也門的軍事平衡,而得到北也門庇護的納賽爾、哈迪等人則時刻想著如何打回亞丁,重掌政權。1990年,已無力支援南也門的蘇聯尋求“體麵地離開”,在前蘇聯和阿拉伯聯盟的斡旋下,南也門與北也門簽署合並協議,北也門總統薩利赫被確定為新國家的總統,而南也門領導人賓迪赫任副總統。按照計劃,統一的也門共和國將在30個月內完成政府機構及經濟體係的整合,之後議會和政府將在薩那辦公。
然而,接下來的事態發展開始偏離南也門方麵期望的軌道,薩利赫將南也門流亡人士安插到新政府的重要崗位上,特別是安排哈迪接管南也門軍隊,令南也門人極為反感。1993年8月,賓迪赫回到亞丁,並在沙特支持下尋求“再度獨立”,而薩利赫則在哈迪等人的幫助下積極備戰。1994年4月27日,南北也門軍隊在阿姆蘭省爆發激戰,哈迪所指揮的坦克軍團旗開得勝。5月4日,南也門空軍轟炸了薩那,北也門空軍則以轟炸亞丁作為回應,薩利赫隨即頒布緊急狀態法令,並將賓迪赫解職,也門內戰公開化。
在隨後的戰鬥中,哈迪協助薩利赫運籌帷幄,使得戰局迅速朝有利於北也門的方向發展。5月中旬,得到埃及和利比亞援助的北也門軍發動進攻,很快攻占能源城市阿塔克。盡管中途有聯合國安理會發布第924號決議,要求雙方停火和結束戰爭,但停火隻維持了6小時。7月7日,北也門軍開進亞丁,賓迪赫等人逃亡海外,薩利赫政府形式上統一了全國。戰後,哈迪被任命為副總統兼國防部長,並很快晉升少將。
無力掌控 再度“失國” 在薩利赫統治時期,哈迪行事低調,始終處於核心權力圈邊緣,很少公開亮相。一些分析人士認為,薩利赫當時初步平定南方,需要展現和解姿態,哈迪來自南方,成為展示南北“均勢”的象征性人物。
2011年“阿拉伯之春”席卷中東,也門總統薩利赫被迫交權,以副總統哈迪為首的軍事委員會管理國家,哈迪就此成為也門政壇的核心人物。然而,哈迪早已不複當年之勇,多達10萬人的政府軍受地方實權派控製,什葉派胡塞武裝也在北部建立了根據地,並迅速壯大。今年1月,胡塞武裝占領首都薩那,軟禁哈迪。盡管哈迪後來被衛隊救出,並逃到南方城市亞丁重建政府,試圖挽回危局,但已無力控製局麵。
有分析人士指出,哈迪之所以失去政權,關鍵是失去了部落大佬的支持,國法政令難出首都。地盤橫跨北方三省、擁有10萬民兵的哈希德部落聯盟不僅坐看支持哈迪的政府軍與胡塞武裝火拚,甚至暗中向胡塞民兵提供武器。另一方麵,由於過去背叛南也門的“不光彩曆史”,哈迪在亞丁等地的支持率也不高。
有分析稱,對於也門內戰,以沙特為首的海合會國家也很為難。一方麵,哈迪“失國”已是既成事實,即便外國聯軍助其恢複權力,要想控製國內局勢也很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