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夫”勃列日涅夫不放權
幕後
從上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作為特權階層最高代表的勃列日涅夫的健康一直是人們議論紛紛的話題。當時勃列日涅夫已經建立了穩固的集權政治,他的健康狀況的變化引起國家政治的巨大震動。
1968年7月底勃列日涅夫在任期內出現第一次健康問題,是在與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團談判時因激動過度而心髒病發作。一個月之後他的健康再次亮起紅燈,一度出現短暫的昏厥狀況。
1976年初,勃列日涅夫的健康惡化,處於死亡狀態,被醫生搶救過來,兩個月沒能工作。而這次患病的後遺症十分嚴重,他的語言能力受到了破壞,從此之後不能讀較長的句子,更主要的是他的思維能力受到了限製,經常出現思維中斷現象,已經沒有能力去嚴謹地思考問題。
重病之後的勃列日涅夫,並沒有表示要考慮為蘇聯尋找下一位接班人。他隻是在他自己締造的“第聶伯羅幫”的圍繞之下,維持著自己的權力,享受至高的特權。這樣,在蘇聯就上演了病夫治國的醜劇。
這個時期蘇共中央政治局的成員逐漸老齡化,他們的平均年齡達到了70多歲。而這樣老態龍鍾的領導集團隻能夠靠他們的助手班子來工作,一切都要助手班子提出建議和寫好稿子。勃列日涅夫得病後變得口齒不清,他的撰稿人要專門避開他不便發音的詞。政治局的工作越來越不正常,越來越形式化。
隨著健康狀況的惡化,勃列日涅夫已經逐漸不能適應緊張的工作節奏,不得不縮短每天的工作時間。1976年2月蘇共第二十五次代表大會時,長達4小時的報告對他來說已經力不從心,不得不進行中間休息。在此之後,他的工作時間逐漸減少,每天3至4個小時。雖然健康不好,但這幾年,勃列日涅夫還是出現在重要的會議和電視鏡頭中,在公眾的視線中逐漸老去直至死亡。而勃列日涅夫越來越差的身體狀況,在蘇聯人心中已經不是同情和憐憫了,而是憤怒和嘲笑。
到了1981年,勃列日涅夫已經是嚴重的體力衰退。11月,在和蓋?施密特會見時,勃列日涅夫險些摔倒,他看上去一天也支持不下去了。
1982年正是76歲的勃列日涅夫人生的最後一年。勃列日涅夫的身體已經承擔不起他的所有工作。可是他並不在意,繼續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3月,在蘇聯工會第十七次代表大會上講話;同月,在塔什幹授勳大會上發表關於對華政策的講話,並談及對日關係問題;5月,會見黎筍,黎筍授予他一級胡誌明勳章和越南勞動英雄稱號;9月,會見訪蘇的印度總理英?甘地;11月,在克裏姆林宮慶祝十月革命65周年招待會上發表講話;11月10日,猝然去世。這時的勃列日涅夫才放下手中的權力。
在勃列日涅夫送葬的隊伍中,他的靈柩後麵跟隨著一個由44人組成的高級軍官隊伍,他們手捧著勃列日涅夫一生獲得的200多枚各種獎章和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