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筆·能穿多少穿多少·好聽與難聽
看點·注視
鉛筆
蔡瀾
今天,又做錯了一件事。提起鉛筆,把過程記載下來。
寫作人多用鉛筆,像史丹貝克和海明威,記得亦舒也喜歡。當今的,別說鉛筆,什麼筆都不碰,改用計算機。
這種東西,名有一個鉛字,其實古代的羅馬人才用鉛塊書寫,到了近代,所有鉛筆裏麵一點鉛也沒有,用的是一種叫石墨的礦物質。
至於鉛筆頭上有塊樹膠擦,也是種錯誤,現代鉛筆的頭,用的都是人造膠,和樹膠拉不上關係。你用的這管鉛筆,既不是鉛,又不是橡膠,除了木頭,都是假相。錯誤犯多了,犯久了,不去注意的話,也就當真了。我們生活在錯誤中。
做一支鉛筆花費的木頭不多,但全球的人用起來,就是天文數字。人類發覺對大自然造成的錯誤,規定鉛筆製造商要種樹,種多少用多少,參加這個國際組織的鉛筆產品都有一個環保的標誌,注意一下才購買好了。
小時一發脾氣,就把鉛筆往大腿上插,留下的石墨頭,久久不散。
做人,總會出錯。當今用鉛筆是提醒自己,錯了就用橡膠擦擦掉算了,重新來過,沒什麼大不了的。
【素材點撥】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執著於錯誤,時時刻刻都想著它,生怕再次犯錯而裹足不前,最終影響了你整個的人生。其實錯誤就像鉛筆道兒,隻要知錯能改,擦掉重來就可以了。
【適用主題】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學會原諒自己……
(南亭選自2013年7月9日《重慶晚報》)
能穿多少穿多少
任萬傑
盛夏時節,莫言受山東大學邀請舉行一場演講。莫言開始講文學,主要是怎樣寫好文章,強調文章要有新意,不要人雲亦雲,要深挖掘生活,要意料之外還要合理之中,要跳出固有思維,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有穿透力,要是大家的文章都一樣,那就不是文學的進步了,讀一篇而知全國,就是文學的悲哀。
莫言舉例說:“我現場給大家一個題目,給你們10分鍾考慮,然後提問大家,那時候大家就明白,什麼樣的文章才是跳出固有思維了。”莫言轉身在黑板上寫了“能穿多少穿多少”7個字。10分鍾過後,莫言總結大家的觀點。
先後有20多人站起來說,觀點基本上差不多:天氣熱人能少穿就少穿,穿衣服少有好處,涼爽同時別人看著養眼,輕便同時節約洗衣服時間。莫言則說同學們這就是固有思維,你們往往隻關心眼前,感覺天氣炎熱,看見我的題目,立刻從熱上去寫。我沒有規定一定要寫熱啊!你們可以從固有思維跳出來,可以寫冷,你們隻考慮了“少”字,為何不考慮“多”呢?天氣寒冷,為了抗寒,應該做到能穿多少穿多少,這樣的文章才立意新穎出類拔萃,讓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對文學的幫助才大,這才叫有可讀性的好文章。
學生們聽完,佩服地鼓起掌來,掌聲久久沒有停息。
【素材點撥】無論是寫文章還是為人處世,大多數人都被禁錮在一個狹窄的圈子裏難以自拔,而成功的作家和成功的人一樣,都是脫離固有思維開拓新的想法,才有了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這就是成功的奧妙。
【適用主題】思維方式;眼界;變化的角度……
(月月鳥摘自作者的新浪博客)
好聽與難聽
劉楊
有時候,我很害怕別人來征求我的意見,尤其是此類問題:這件衣服好不好看?提問的人是滿心希望你說出那個“好看”的答案,若意見相同倒還好,若意見相反,難免會觸動那根不快樂的神經。台灣主持人蔡康永也遇到過類似問題,在“對方穿得很醜,也要‘昧著良心’稱讚漂亮”這件事上,他建議回答“是”。他覺得“這事和良心沒啥關係,卻嚴重影響你的人際關係。別把良心消耗在表麵的事上,良心沒那麼廉價,如果真的在乎,用得到良心的地方多的是”。
有個富翁去找一位智者,讓他告訴自己如何才能讓家族世代繁榮下去。於是智者在紙上寫道:“父親死了,兒子死了,孫子死了。”富翁看了後十分氣憤,說智者在拿他開玩笑。智者說:“如果在你死之前,你兒子死了,你一定會悲痛欲絕,如果你孫子在你兒子之前死了,你和你兒子一定會痛不欲生。如果你家裏的每一代人按照我說的順序死去,那麼這就是人生的自然過程,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繁榮。”
與好聽的稱讚相反,這是難聽的真理。
【素材點撥】好聽與難聽,適用於不同的環境。有時候我們需要說些好聽的稱讚,這樣會使人開心。但有時候我們也會不可避免地說些難聽的真理,是因為有人需要它。
【適用主題】學會說話;言語的力量;難聽的是真理……
(南亭摘自2013年7月9日《山西農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