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毛筆字通知書,書寫出的尊嚴與驕傲(1 / 1)

毛筆字通知書,書寫出的尊嚴與驕傲

熱點·透視

作者:王石川

用毛筆字書寫通知書,顯得別致而雋永,氤氳著人文氣質和氣場。這是對傳統文化的一次溫情致敬,對那些即將邁進陝師大校門的新生表達了誠樸的寄托與尊重。誠如參與書寫的賈溫性教授所稱,“和打印的通知書相比,我們覺得這種方式更能把尊嚴和驕傲傳遞給他們。”其實,這些參與書寫的老人,同樣值得尊敬,他們最大的已經80歲高齡了,最小的也將近60歲了,夏日炎熱,自願發揮餘熱,這種虔誠與堅守,彌足珍貴。對一所師範大學來說,用毛筆字書寫通知書也許隻是一個小細節,但足以看出他們“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的自我期許。

有網友說,“白發蒼蒼對青春朝氣,傳統書寫對現代通訊,大學的沉靜對現代社會的浮華……這份小小的錄取通知書,容納了陝師大的人文傳統和對教育本質的堅守。”這種讚譽並不誇張,一張薄薄紙張蘊涵著人文沉澱,毛筆書寫流淌著人文情懷,觀照現實,更耐人尋味。2009年,某大學分校對2100名大一新生進行了首次漢字書寫測試,320餘名學生不及格。測評負責人形容一些學生的字跡是“七拐彎、八擰勁,彎彎曲曲,好似蚯蚓找媽媽”。“提筆忘字”現象也日益嚴重,一項網上調查顯示,“好多字不知道怎麼寫”的人數占45.2%。

應該承認,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書寫,鍵盤時代,打字快捷而時尚,不能因懷念毛筆字的奇妙而構陷鍵盤打字。同樣的邏輯是,當鍵盤打字滲入我們的日常工作,提筆忘字不該有點羞慚嗎?不會寫毛筆字、寫不好毛筆字是不是也有點失落?毛筆字不是腐朽的符號,在鍵盤時代更顯得可貴而優雅。有人認為,正是書法,使漢字文化產生了極具魅力的神采和生機。書法可以表現人格、思想、感情。如果沒有書法藝術,我們的傳統文化一定會失去很多顏色。此論是否剴切,尚需一議,但用毛筆字書寫通知書大受關注和禮讚,不正表達了公眾對書法、對傳統文明的一種凝望與深思嗎?

在高度發達、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未必向傳統找出路,但也不能完全背棄傳統。有網友認為,雖然現在我們已經告別毛筆字了,但是這種傳統的書寫方式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我們並不一定會用毛筆辦公,但是書寫的過程,卻可以讓我們記得我們的底蘊。誠哉斯言!毛筆字通知書,讓我們感受到了尊嚴與驕傲,期待在瞬息萬變的時代洪流中,保留更多的尊嚴與驕傲,慰藉人心,不忘根本。

(本文原載2013年7月17日《燕趙都市報》,本刊有刪節)

◎黃秋生炮轟簡體字,引發漢字繁簡之爭

香港知名演員黃秋生近日在微博中“發聲”。他用繁體字在微博中寫道:“在中國寫中文正體居然過半人看不懂哎華夏文明在大陸已死。”此言一出,引發網友熱議。《中國青年報》對此評論:文字的最大功能在於其方便人類表達與交流的工具屬性,約定俗成才是文字規範的根本原則。糾結於個人偏愛和書寫習慣的繁簡之爭並無多大意義,關注華夏文明的傳承與發展才是重中之重。事實上,人們此次詬病黃秋生的崇繁貶簡,關注點也正是字形之外對文明的否定。正是“華夏文明在大陸已死”的雷語,直擊得國人心痛。從這個意義上說,黃秋生的危言聳聽倒不失為值得思考的有益提醒。

(資料來源:新浪網、新華網等)

◎央視漢字聽寫大會——一隻“癩蛤蟆”難倒七成人

央視科教頻道推出的全新大型綜藝節目《中國漢字聽寫大會》,8月2日晚開播第一期就擠進了電視節目微博話題榜前三名。一個半小時的“聽寫”時間後,許多觀眾在感慨“中國漢字”也可以媲美“中國好聲音”的同時,偷偷將手機輸入法改成了手寫。

節目組在現場觀眾席中特設了“成人體驗團”,他們與選手同時參與聽寫測試,結果令人汗顏。比如“癩蛤蟆”,誰都會念的動物名,“體驗團”的正確率隻有30%。

許多人表示“看完後徹底認清了自己的文盲本質”。還有網友痛定思痛,表示要再讀一遍《現代漢語詞典》。

(資料來源:《長江日報》、《燕趙晚報》等)

編輯/關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