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麗莎·巴蒂婭施維莉(2 / 2)

移民德國對麗莎一家來說並非易事。“當時我的父親已經快五十歲了,離開故土對他而言是非常困難的,所以他在六十五歲時又回去了。如今,他經常往返於格魯吉亞和德國之間。他從來沒有停止過對祖國的熱愛,他希望格魯吉亞能夠變得更好。”顯然,麗莎不僅從父親那裏繼承了小提琴演奏的技藝,也繼承了對祖國的熱愛。

如今,身為兩個孩子的母親,麗莎努力平衡繁忙的演出生涯和家庭生活。

當提起自己的母親時,她說道:“母親小時候喜歡音樂,卻沒有得到家人的支持,因此在我小時候,她盡全力給我提供最好的教育,搬到德國的決定很大一部分也歸功於她。”但麗莎並不強求自己的孩子成為音樂家:“我的孩子們出生在非常不同的時代,他們擁有太多的選擇,讓他們專注在練習音樂上很難。我會嚐試用輕鬆的方式將音樂介紹給他們,但不會強求他們也走上音樂家的道路。我希望我的孩子們可以嚐試一些不同的東西。”

與對的人一起演奏好的音樂

德國是麗莎的福地,那裏有她喜歡的德國足球隊,她需要的音樂教育,她也在那裏遇到了她的丈夫——弗朗索瓦·勒勒(Francois Leleux),一位傑出的雙簧管演奏家。

在最近發行的巴赫唱片中,麗莎和弗朗索瓦一起演奏了《雙簧管和小提琴雙協奏曲》以及詠歎調《神啊,求你憐憫》(Erbarme dich)。“我們總是很同步,這不僅體現在日常生活中,音樂上也是如此,”弗朗索瓦說道,“你看,巴赫的和弦構成如此完美,演奏他的音樂時需要很小心,不能破壞了隻有巴赫作品才擁有的驚人的平衡感。你需要對音樂有種特別的審美,對樂句與和聲間的關係有著獨特的理解。我不得不說在我認識麗莎的時候,她就已經具備這些特質了。她的演奏表達以及對作品的尊重都顯示出驚人的平衡感。”

但是麗莎說自己是過了很久,做了不少實驗才覺得自己已經準備好錄製巴赫的作品了。她說,當她真的開始錄製的時候,“一些很靈性的事情發生了——有些人有宗教信仰,有些沒有,但巴赫絕對能讓你相信有神靈的存在”。

2014年8月,麗莎與弗朗索瓦一起在阿姆斯特丹演奏了《神啊,求你憐憫》。因為在演出前幾周,將近兩百名乘客在馬來西亞航空的空難中喪生,因此麗莎特地將這首曲子獻給在空難中去世的人們。演奏前,她說:“我發現這首曲子有著驚人的力量和能量。也正是從那時起,巴赫給了我活下去的意義,他的音樂給予我很多力量。”

音樂家之間的默契度對麗莎而言很重要,不僅僅在與自己的先生演奏時是如此,與指揮間的關係也同樣如此。她曾在堅持自己的政治立場時說:“同與你想法完全不同的人一起合作是困難的,因為在一起演奏的時候,大家要變成一體才行。”

在眾多合作過的指揮中,她特別喜歡克裏斯蒂安·蒂勒曼(Christian Thielemann),說他就像“一起賽車”的夥伴一樣;丹尼爾·巴倫博伊姆是“大師中的大師”;紐約愛樂樂團的指揮艾倫·吉爾伯特(Alan Gilbert)則是一位“合作得很舒服”的“傑出指揮”。如果大家沒有默契會怎樣?她說:“會很難達到你想要的效果,你們沒有坐在同一輛車上,你需要自己開著另一輛車。”

作為紐約愛樂樂團的駐團藝術家,麗莎覺得自己很幸運。2015年4月的音樂會是慶祝她與樂團合作的第五十場演出,當晚,她演奏了法國作曲家泰利·艾斯卡奇(Thierry Escaich)為她及弗朗索瓦創作的《小提琴和雙簧管雙協奏曲》。

麗莎致力於推廣新作品,也樂意演出標準曲目。“我不會在一場音樂會前突然決定做些不同的事情”,她說,“通常你自己會有感覺,如果指揮和樂團都很好,那就跟著感覺走。如果你能將自己從害怕中釋放出來,那演奏出來的音樂總是真實的。”

要達到這個境界,一把好琴也很重要。麗莎現在用的是一把從私人藏家處借來的1739年的瓜內利。她對自己之前使用的兩把斯特拉迪瓦裏都不滿意,“這些偉大的小提琴都太有個性了”,她說道,“這就好像與一個獨具個性的人合作一樣,要麼非常和諧,要麼相互排斥。”

對於急於嚐試一流樂器的年輕音樂家,麗莎給出了針對音樂演奏,同樣也受用於如何塑造一個成功的音樂生涯的建議:“這和你是否手裏拿著斯特拉迪瓦裏無關,這隻和你是否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聲音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