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紙帶錄音的前世今生(1 / 2)

紙帶錄音的前世今生

樂海博覽

作者:周旭

在二十一世紀業已過去六分之一的今天,紙帶錄音技術,連同它昔日的輝煌,固然早已成為曆史的陳跡,其留給人們的印象無非是一些質量頗有爭議的轉錄CD和博物館裏陳列的自動鋼琴而已。而紙帶錄音技術自身的來龍去脈,則早已經被時間的車輪遠遠地甩在身後。人類社會的曆史,固然是車輪般翻來覆去,舊事總有被重新翻查之必要,但是這似乎僅限於人事;被淘汰的技術,則有如被丟棄的敝屣,一時的輝煌以後,緊隨著的好像便是無邊的沉寂了。

錄音技術,大概屬於那些最大程度上改變了我們生活的發明之列。然而它的發展和完善,絕不是一蹴而就的平坦之途,其中任何看似既微小瑣細又呆板枯燥的技術革新,後麵都隱藏著人們對於永恒之美的無限追求之心。正如那些躲在書齋裏看似遺世獨立的學者們,其實眼鏡後麵都藏著充滿好奇而關切的眼神。

仔細想來,人類的全部痛苦,無不基於人對無限和永恒的追求。然而人生之短暫,作為之渺小,欲望之無常,皆無力支撐任何永恒事物。這樣的矛盾和痛苦,貫穿著人類的曆史,也是推動人類創造和超越的動力。其實以有限之身,追求無涯之事,是何等虛妄,隻是倘若否定這一基本追求,人類的全部曆史和作為又意義何在呢?畢竟,人之所以為人,其全部創造性,精神力與審美,無不植根於此念。如果舍去此念,那麼人類的自我超越也就無從談起了。

人類生活範圍和感受力的狹小,以及人類自身的渺小,使人們無時無刻不身處其理解和生存範圍之外的某物的投射之下。這一外在投射,決定了人類命運的基調,也是痛苦和恐懼之源,一切無不自此而生,由此而滅。永恒本無感情含義,然而永恒作為人類生活延展的幕布,則擁有其悲劇性。

人類的宿命,必然是源於塵土而歸於塵土,人類的欲望也無時無刻不提示著人類自身的局限性,由此推論,人類所創之文明的宿命,是不是亦貫穿著虛妄二字呢?不過永恒的價值將仍然存在,且隻能在痛苦和生滅之間閃現和存續下去。

可以想見,人類從有自我意識以後,就開始千方百計地設法留下美好的創造物,於是嚐試用畫筆記錄美麗的麵孔和景觀,用文字記載珍貴的想法。當然,人們也發明了樂譜用來記錄音樂,但是這還不夠,美好的聲音和精彩的演奏消逝得實在太快了,對此人們一直充滿遺憾而束手無策,直到十九世紀,情況才開始有所改觀。

十九世紀中後期以蠟筒錄音為代表的早期機械錄音技術固然粗糙簡陋,然而它無疑是記錄歌唱家和小提琴家們表演的不二之選。不過在鋼琴方麵,情況則有所不同,機械錄音技術很快就麵對著一個有力的競爭者:紙帶錄音技術。

由於鋼琴複雜的機械特性,複製其演奏的嚐試就有了不同的實現路徑:機械錄音技術自然是著眼於利用機器來記錄外來的聲音,而紙帶錄音技術則試圖利用鋼琴自身以直接複製過去的演奏實況。初看起來,這兩種思路是沒有高下之分的,而對非技術人員而言後者甚至似乎更容易理解。

由於對演奏者演奏技巧的高要求,人們一直在尋求能夠使鋼琴自動演奏的方法。到了十九世紀末期,一類名為“鋼琴演奏家”(Piano Player)的機械裝置開始投入市場,這是一種可以直接安裝在現有鋼琴前麵的裝置,操作者可以通過控製機械上的開關調整安裝在機械內部的紙帶的轉動速度,進而控製機械對鋼琴的觸鍵,以達到演奏的目的。這一時期,美國的製造商伊奧尼亞(Aeolian)公司所生產的名為“Pianola”的機械演奏裝置大受市場歡迎,很快就遠銷到歐洲甚至澳大利亞。

隨著“Piano Player”的商業成功,發明家和企業家們開始考慮設計製造可以直接演奏的鋼琴,也就是說,將自動演奏裝置整合到鋼琴裏麵。於是,“Player Piano”也應運而生。通過這一創新,伊奧尼亞公司再一次獲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並且獲得了可觀的利潤。當時自動鋼琴的受歡迎程度超乎現代人的想象,甚至大有取代傳統鋼琴之勢,一時間出現了十多種自動鋼琴品牌。

當然,在這些演奏裝置中,機械和紙帶是同樣重要的,紙帶決定了演奏的曲目,以伊奧尼亞公司為例,在二十世紀初,已經可以提供數千種不同紙帶,也就意味著同樣多種類的曲目可以被自動演奏。有趣的是,盡管我們現在通常所指的紙帶錄音是指記錄了鋼琴家演奏的紙帶,但是在當時,紙帶通常是利用半自動化的工藝流程所“製造”出來的,首先由編輯參考樂譜在紙樣上標注,再由工人根據標注進行打孔作業。這樣“錄製”出來的“紙帶錄音”,固然十分標準,但是也並無審美價值,隻是音樂作品的機械重複而已。

到了二十世紀初期,創新的接力棒傳到了德國人手中。德國的發明家維特(Edwin Welte)對自動演奏鋼琴機械進行了改進和完善,並且發明了可以記錄演奏家演奏的方法。他所設計製造的自動演奏鋼琴,也就是著名的 Welte-Mignon牌自動鋼琴,很快獲得了市場的歡迎。從這一時期開始,紙帶錄音和與之配套自動鋼琴的發展也進入了新的階段。隨後,類似的產品也紛紛跟進,其中美國的Ampico很快崛起成為知名廠牌,伊奧尼亞公司雖然動作稍慢,但是也及時推出了Duo-art,與前兩個廠牌形成鼎足之勢,紙帶錄音技術由此進入了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