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成本上升和價格惡性競爭兩個原因相互作用,直接導致北京的很多家健身房出現經營困境。
青鳥健身於2011年1月12日一夜之間關掉5家門店,被健身業人士看作是個標誌性事件。昔日行業排頭兵居然難以為繼,關張大吉,此事令業內人士感覺到深深的寒意。雖然通過股東注資,5家門店很快又開門營業,但失去會員信任的青鳥難以重現當年的輝煌。行業標兵都生活得如此艱難,其他人又如何度過健身業的寒冬?
4年之後,中國的健身行業迎來春天了嗎?對此《健與美》雜誌主編劉舜給出的答案是:形勢有所好轉,但談迎來春天還為時過早。
高成本擠壓生存空間
健身房一度是被人公認的“健康朝陽產業”,但在記者調查的北京多家健身房中,它們普遍陷入經營之痛。浩沙健身富貴園店的經理葛雷說:“沒準哪天健身房的命運就像保齡球一樣,從人們的生活中消失了。”由於運營成本過高,這家店於2014年5月閉店,旗下會員可以挑選其他浩沙門店,繼續鍛煉。
為什麼要放棄經營權,葛雷的回答很無奈:“這個行業太難做了,經營成本高,競爭越來越激烈。”他說,很多人都以為健身房很紅火、很賺錢,“以我多年的經驗來看,想在健身行業賺大錢,肯定不可能”。
葛雷給記者分析了自己經營的困境:“最主要的是運營成本的增加,近幾年房租每年都在上漲,水電費、員工工資也水漲船高,但會員的健身卡價格卻基本維持不變,甚至由於惡性競爭,價格還會有所下降。”
浩沙健身富貴園的狀況隻是北京眾多健身房經營狀況的一個縮影。記者走訪了十多家健身房,沒人表示去年賺了錢,經營最好的也僅表示持平。
“健身房今天的困境和這個行業準入門檻太低有直接關係,說白了,就是有錢就行。”在劉舜看來,對健身這個專業水平非常高的行業,僅有錢就能進入是最大的問題,“對營業資質,特別是教練資質應該進行嚴格的限製,可惜現在幾乎沒有”。
“經營成本上升和價格惡性競爭是兩個重要的原因”,劉舜認為這兩個原因相互作用,直接導致很多健身房出現的經營困境,“北京的很多健身房在硬件上都是一流的,但軟件卻不盡如人意,這些就是一味打價格戰的直接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