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與不變
卷首語
作者:劉春雄
市場猶如大海,有時海麵狂風大浪,海底異常寧靜;有時海底暗流洶湧,而海麵風平浪靜。
電商來了,有人認為會帶來顛覆,有人認為是一場革命。如果它是顛覆的,那麼,它是海麵的顛覆還是海底的顛覆?如果它是一場革命,那麼,它是市場哪個層麵的革命?
我們不妨以哈佛大學萊維特教授營銷近視症的視角審視一下電商。萊維特認為,如果錯誤地定義一個行業、一項產品或者一係列技術,必然導致早衰。比如,當提到“鐵路”時,應該清楚指的是“運輸”。“鐵路缺乏的不是機會,而是過去成就這一偉大行業的管理者的想象力和膽識。”
鐵路出現了,馬車消失了。後來,鐵路萎縮了,汽車和航空業繁榮了。鐵路、汽車、航空都是對過去的顛覆和革命,然而,沒有被顛覆的是“運輸”。
萊維特所說的營銷近視症,就是把一個產品、一項技術或一項商業模式這種表象的東西,固化為消費需求的天然滿足物,當新技術、新產品和新商業模式出現時,以為隻要消費者的需求存在,自己就不可替代。幾年前,當電商還沒有形成氣候時,不乏這樣的思潮。被電商稱為傳統行業、傳統產品和傳統商業領域的經營者,當然不能患上營銷近視症。
當電商小有氣候時,目前還需要警惕另一種傾向,即電商是一場徹頭徹尾的顛覆和革命,目前流行的所謂電商思維就不乏這樣的傾向。比如,電商經濟就是屌絲經濟,電商就意味著廉價,電商成本更低,這是把電商在中國的現狀無限擴大。美國電商的主流消費群體就不是“屌絲”,並不比線下便宜。
目前,電商的一切技術手段都有極大的不確定性。BBS火過,但博客很快就覆蓋了BBS,微博很快又讓博客成為過去式,微信很快又讓微博式微。作為IT技術突飛猛進的結果,目前所有IT技術手段所形成的產品,都有暫態性,都不要做擴大解讀。
電商的真麵目還沒有露出來,現在顯露的很多是假象。由於風投的參與,由於淘寶的選擇性支持,目前很多電商的成功是泡沫化的成功,不代表電商的本質和未來。因此,對於電商,要做嚐試思考,至少有三個層次的思考是必須做的。
第一個層次:IT技術的突飛猛進及與其他技術融合,有可能讓所有產品快速過時。蘋果挾技術優勢,不斷進軍其他領域,並迅速顛覆這些行業就是證明。這些好像與電商無關,但它與電商有一個共同的背景,即IT技術對世界的全方位影響。
第二個層次:對消費者需求的重新認識。除了基本的生存需要外,人類其他的需求往往是隱性的。人類的需求往往會隨著技術變化和環境變化而不斷被重新發現。在互聯網環境下,消費者以往的隱性需求突然爆發出來了,這些需求往往被傳統商業所忽視,當電商們以新視角審視這些需求並滿足時,我們一定要清楚,這些需求也可以以其他形式被滿足。
第三個層次:互聯網提供了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新工具,這些新工具不一定是電商的專利。同為消費體驗,線上體驗就不同於線下體驗,有些體驗可以通過線下滿足,如服裝試穿;有些體驗可以通過線上進行,如線上互動。未來或許沒有電商與傳統商業之分,因為未來會相互融合。
互聯網肯定會改變傳統商業,電商的影響力不取決於電商本身,而是如同萊維特所說,取決於傳統商業如何突破傳統思維,對電商思維的接納能力。傳統商業肯定不會完全被電商替代,但互聯網對商業環境的改變,卻是所有商業領域必須正視的。
(編輯: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