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娃村裏無夏娃,卻是象牙塔外的伊甸園。
乘著高等教育大發展的東風,襄水學院也與時俱進,舉全市之力開建新校區,這對後來的學生來說,肯定是好事,可對一直經曆改革和興建的80後來說,卻不是什麼喜訊。這新區建在一處偏遠之地,原本是被城市發展規發遺忘的角落,卻不知怎麼的就成了這座城市未來的教育中心,不管是否準備充分,就慌裏慌張的開始了搬遷之路,就出現了現代化高樓與水田毗鄰,開著豪車的教授和推著板車的農夫並道而行的局麵。對新區,有人總結了幾句話,說的極好,道是“夏娃村裏無夏娃,男人蛤蟆滿地爬,不泡教室泡網吧,夜深人靜鬼打架。”前麵的還好,最後一句讓初次聽到的人莫名其妙,不過你真正的在新區生活個一年半載,就可以明白,沒到夜晚時分,山風呼嘯,氣勢逼人,又因為不遠處的山坡上,又不少老墳,增添了陰森的氛圍,就有了這麼一說。不過所謂禍福相依,有失必有得,這夏娃村就是新區的一片樂土。
夏娃村是新區後麵的一個小村子,住著三五十戶人家,他們一直過著耕田種地原始人般的日子,卻沒想到福從天降,和大學成了鄰居,原本普通的瓦房小院也成了搶手貨,專門租給那些大學裏的男男女女們。這年頭,大學裏對學生同居這些小事,都是睜隻眼閉隻眼的,青春萌動的氣息又驅使著更多的男女尋找二人世界的空間,而這夏娃村環境優美,價錢又不貴,正是你情我願,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典範,於是,村民和大學生們就提前進入了和諧社會,融洽的生活在了一起。
從校區的後門出發,曲曲彎彎的走過一條一百多米的石頭小路,就到了夏娃村。這夏娃村原本不叫夏娃村,因為慢慢的成了大學生們同居的福地,就被雅人冠以美名,也有的說得粗俗點,喚作****村。夏娃村裏的房屋,高高低低,好好壞壞,錯錯落落,起起伏伏,卻無一例外的被隔成了許多小間單獨出租。每一個間裏,都是一個小小的世界,提前無票上船的小夫妻,就在這小小的空間裏,過著洗衣做飯的美好日子。
閑暇的時候,你順著這路迤邐的走過來,就能夠看到成雙成對的帥哥靚女,他們或是甜蜜偎在某棵樹下,或是正你洗衣來我做飯的忙碌著,或是因為一時的爭鬥而一前一後的踟躕著,或是虛掩了門,在屋裏細細碎碎的說著什麼。而坐在門口看院的老頭或老奶奶,則是一臉的休閑自得,或和隔壁的鄰居說幾句閑話,或吆喝在在不遠處玩耍的孫子孫女。狗總是很溫和慵懶的,你經過時,他隻是張開眼皮看你一眼,然後又慢慢的合上,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院子裏的晾衣繩上,則富有特色的飄著印著大學名字的被單,還時常飄揚著各色的衣裙,在風中搖搖擺擺,引人遐思,惹人羨慕。
住在夏娃村裏而沒有同伴的,隻有一個,叫柳硯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