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姿態叫低調41(1 / 2)

第六章 知退會進,低調之本 得理也應讓幾分

為人處世,做事不要太絕,而要與人為善。因此,走不過的地方不妨退一步,讓對方先過;寬闊的道路,給別人三分便利又何妨。

劉寬是我國漢朝時代的人,為人仁慈寬厚。在南陽當太守時,小吏、老百姓幹了錯事,他隻是讓差役用蒲鞭責打,表示羞辱。他的夫人為了試探他是否像人們所說的那樣仁厚,便讓婢女在他和下屬集會辦公的時候捧出肉湯,把肉湯潑在他的官服上,結果劉寬不僅沒發脾氣,反而問婢女:“肉羹湯燙了你的手嗎?”還有一次,有人曾經錯認了他駕車的牛,硬說這牛是他的,劉寬什麼也沒說,叫車夫把牛解下給那人,自己步行回家。後來,那人找到自己的牛,便把牛還給劉寬,並且向他賠禮道歉,劉寬反而安慰那人。

劉寬的雅量可謂不小,有禮也讓人三分。他感化了別人,贏得了人心。他對待一般人是這樣,對待朋友更是這樣。

人人都有自尊心和好勝心。在現實生活中,對一些非原則性問題為什麼不得理也讓人三分,顯示綽約柔順的君子風度呢?可有些人就是不這樣想,對一些小小不然的皮毛問題爭得不亦樂乎,非得說上點兒什麼,誰也不肯甘拜下風,說著就較起勁來,以至於非得決一雌雄才算罷休,結果大打出手,或者鬧得不歡而散,朋友結怨,反目成仇。假如對一些非原則性問題,給朋友一台階,滿足一下朋友的自尊心和好勝心,不但朋友之間的友情會得到加深,而且還顯示出你的胸襟之坦蕩、修養之深厚。明代洪應明的《菜根譚》中說:“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以。”對待朋友的錯誤,不應當以指責為能事,方法更不能粗野,不能刺傷朋友的自尊心。如果自尊心受到傷害,即使你說的和做的千真萬確,別人也是不能心甘情願地接受,又怎麼能達到改過的目的呢?

《呻吟語》中說:“責人貴含蓄”,這句話的意思是指責他人的過失時,要講求一點兒策略,最好不要一次把心中要說的話完全表達出來。“指責他人之過,需要稍做保留,不要直接地攻訐,最好采用委婉暗示的比喻,使對方自然地領悟,切忌露骨直方。”“即使是父子關係,有時挨了父親的罵,也會無法忍受而頂嘴,更何況是別人呢?”父子有血緣關係,無論如何不能割舍,但朋友就不一樣了,過激的言辭很可能會斷送友誼。因此,“你這話說得太不對了!”“你做的事還不如三歲小孩子!”之類的話最好不要說,要說的話,必須改變語氣。

《論語》中有句話:“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這是交友的學問。意思是對朋友犯錯,以誠意提供忠告,如果對方不聽,就要中止勸告而暫時觀察情況。如果過於嗦,隻會惹得對方厭煩,毫無效果。要不要接受你的忠告,終究要看對方,勉強隻會損害友情。

勸說朋友,朋友往往認為自己的意見、想法和做法是正確的,從而與你爭辯。你以嚴密的辯論將對方駁倒固然令人高興,但未必需要把對方駁得一無是處。因為這樣不但對自己毫無好處,甚至有時會適得其反,得不到對方的認可,而且終有一天會自食惡果,受到對方的攻擊。那如何勸說朋友改正過失呢?最好的辦法是先了解對方的想法,然後在顧及對方顏麵的前提下,陳述自己的意見,給對方留有餘地。

以退為進的學問

退一步,進三步;退是為了更好地進。交朋友也是這樣。凡事退一步想想,總比盲目前進,鑽進牛角尖要好得多。

宋代韓琦任定武帥,夜裏寫信時,讓一名士兵在一旁端著蠟燭。士兵不小心燒了韓琦的胡子,韓琦用袖子撲滅了,然後像沒事一樣繼續寫信。不一會兒看那士兵,已經換了人。韓琦擔心長官會鞭打那名士兵,急忙叫道:“不要換人!我讓他剔燈,所以才燒了胡子。幸好信沒有燒著,有什麼過錯?”

韓琦有一次花一百兩銀子買了一隻玉杯,很是珍愛。手下一名官員不小心把它掉在地上打碎了,在座的客人驚呆了。那名官員趴在地上等著挨罰,韓琦笑著說:“東西命中注定是要碎的,你不是故意的,有什麼罪過?”

胡子已經燒了,杯子已經碎了,發脾氣又有什麼用?但這是最使人發怒的事情,韓琦度量過人,把事情看開了,所以遇事胸懷坦蕩。假如韓琦度量狹小,換掉士兵,懲罰碎杯官員,恐怕是很正常的事情。我們不具備韓琦的度量,但可以向韓琦學習,學習“遇事退一步想想”的觀念,這樣,或許能使自己逐漸變得大度起來。

古代具有寬容大度的人很多,流傳不衰。

宋代富弼小的時候,有人罵他。一個人告訴他說:“他罵你呢!”富弼說:

“恐怕是在罵別人吧!”那人又對他說:“他指名道姓地罵你,怎麼是罵別人呢!”富弼說:“恐怕是同名同姓吧!”罵他的人很是慚愧。

宋代還有一個叫婁東顧的人,與富弼有同樣的度量,在處理同一件事時,用的是同樣的態度和方法。婁東顧,勤奮好學,品行端正,在鄰裏間有很高的威望,待人接物,和藹平易,從不惡聲惡氣,給人臉色看。有一次,鄰居夜裏喝醉了酒,到他家門前罵街。仆人告訴婁東顧,婁東顧說:“他罵他的,與我有什麼相幹?”醉人又指名道姓地罵他,仆人又告訴了婁東顧。婁東顧說:“同名同姓的人多了,怎麼知道他罵的一定是我?”絲毫也不在意。鄰居酒醒之後,非常慚愧,登門道歉。婁東顧好心寬慰他,對他很有禮貌,當時人們被他的美德所感動,互相勸戒,一心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