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消費王國
萬能的信用卡--消費信貸化
1990年,我在美國南加州大學(usc)商學院學習國際金融。在第一堂課上,老師就拿出了一個長長的皮夾子,裏麵插著許多卡片,老師告訴我們,這些卡片叫做信用卡(creditcard)。今天信用卡在中國已經不是什麼新鮮玩意了,但在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人隻有存單或存折,連儲蓄卡還很少見,更不知道信用卡為何物。
老師告訴我們,信用卡裏並不存錢,但你可用信用卡買任何東西。你可以用它在超市購買食品和生活用品--從英文第一個字母a開頭的蘋果(apple)到最後一個字母z開頭的西葫蘆(zucchni);你可以用它在商店買服裝、家電;你可以用它買汽車,甚至買房子;你還可以用它買機票、住酒店、去旅遊,你甚至可以用它在拉斯維加斯或大西洋城付賭資。關鍵的是你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把錢還上,這就叫信用。就像《北京人在紐約》那部電視劇裏所說的,“你借過錢說明你有信用,你沒借過錢,說明你沒信用”。美國人發明了信用卡,給人們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也給商業帶來巨大的機會,當然也給發行信用卡的公司帶來豐厚的利潤,更重要的是它能刺激消費,推動經濟發展,這真是一項偉大的發明。
美國的消費信貸始於19世紀末,而流行於20世紀20年代。那時主要是分期付款製度。當時在社會上對這種消費信貸大多持批評態度,說分期付款製度“會使債務成為無數家庭的禍根”,是“為新婚夫婦設下的陷阱”,是一種“不講道德的銷售方式”,這種負債生活方式,鼓勵狂熱的超前消費,追求高標準生活,使商業失去穩定性,將使美國人招致災難等等。
從二戰結束到七十年代中期,是美國的大繁榮時代。經濟高速發展,社會財富迅速增長,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美國形成了一個龐大的中產階級。美國人的消費習慣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開始追求高消費、超前消費、奢侈消費、甚至過度消費。
隨著物質生活的變化,整個社會的價值導向也發生了變化。作為美國立國之本的清教倫理提倡勤儉節約,拒絕奢侈浪費,崇尚奮鬥進取,追求事業成功,人們有一種使命感和責任感。但二戰以後,美國社會逐漸向大眾灌輸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和一套新的消費理念。這套理念把個人的幸福程度同其占有財富的多寡和物質消費水平的高低聯係起來,而財富占有和物質消費都需要金錢作為支撐,因而金錢成為人們瘋狂追逐的目標和人生價值的最高體現,也成為一個人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美國的主流媒體,包括各類電台、電視台、報刊雜誌,對美國公眾,尤其是年輕一代大肆宣傳鼓勵消費的“三高化”生活方式,即高工資、高福利、高消費;追求享樂的“一,二,三”式生活標準,即一個富裕家庭、兩輛汽車、三臥室住宅。這一切把整個美國社會帶入了消費型發展階段。
美國人的價值觀逐漸變得越來越物質化了,它主張金錢崇拜、物質占有和大量消費,鼓勵人們充分享受社會富裕的物質生活。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消費、享樂文化已成為美國社會,尤其是青年一代生活的絕對“主旋律”,這種觀念也深植於美國民眾的心理之中。
以汽車消費為例,在1909年,一輛汽車價格為1719美元,而一個普通工人的日工資為2.34美元,也就是說,對於一個美國工人來說,即使他不吃不喝,也得735天才能買一輛汽車。顯然在這種情況下,汽車不可能走進普通人的家庭。而正在這時,信貸消費在美國興起,由賒銷到分期付款,這種借貸消費的方式,有效地推動了汽車等高價商品的銷售。人們看到,既然可以借錢買車,提前享受擁有汽車的生活,為什麼非要等存夠了錢再買車呢?於是一些人開始貸款買車。而看到這種商機,專門為銷售汽車的商家進行融資服務的信貸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1917年,全美隻有10家可以提供汽車貸款的企業,僅僅8年後,到1925年就出現了1,700多家提供汽車貸款業務的企業。作為美國三大汽車公司之一,通用汽車在1919年最早組建了為汽車信貸融資的金融公司--gmac,由於信貸消費的推動,通用一舉超過了福特公司,成為美國最大的汽車公司。因為老福特仍然提倡節儉,主張用儲蓄來消費。經過數十年的發展,gmac業務不斷擴大,已成為通用汽車的主要利潤來源。據美國《商業周刊》報道,2003年通用汽車的淨收益為38億美元,其中28億美元來自gmac,占73.7%。也就是說,通用汽車的利潤主要來源於它的金融部門,而不是生產銷售部門。而福特公司在競爭的壓力下,也於1928年成立汽車信貸公司,目前已成為世界最大的汽車信貸公司之一。2003年福特稅前利潤為34億美元,來自金融部門的利潤竟然占到97%。“9·11”事件之後,為了增加銷量,三大汽車公司競相推出“零利率貸款購車”政策。使得美國汽車銷量不降反升。但與此同時,零利率政策卻大大減少了企業的利潤,為後來的危機埋下隱患。現代美國社會,貸款買車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美國人大量用貸款來購買汽車,而美國的金融機構,包括企業為推銷成立的汽車金融部門,為消費者貸款,即增加了汽車銷售,也急劇增加了債務總額和消費者的債務負擔。
隨著經濟的發展美國的廣告業越來越發達,廣告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可謂無孔不入,對建立新的生活方式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美國的廣告可用“狂轟濫炸”來形容,不論在電視上還是在報紙上,廣告都是鋪天蓋地。有意思的是,現在的網絡如此發達,已經沒有人再去郵局寄信了,但美國人每家都有一個信箱,這個信箱裏除了一些賬單外,幾乎全是廣告。我參觀過美國最大的國有企業--美國郵政局在波士頓的一個分局,在飛快運行的分揀線上,99%的信件都是形形色色的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