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自己為什麼戰勝不了拖延症嗎?
策劃
作者:本刊編輯部
| 策劃人小語 |
隨著社會節奏加快,自稱有拖延問題的人越來越多。而“拖延症”這個詞對於大眾也不再陌生。明明要當天完成的工作,非要拖到後天才完成;明明著急辦理的事情,拖到黃了也不去……深受困擾的人們紛紛尋求各種解決之道。然而無論形式如何變化,心態如何調整,這些戰拖達人隻在短期內能見到效果,持續不了太久就又恢複了拖延的老毛病。
外因是通過內因起作用的。行為上的拖延隻是結果,我們不禁追問:人到底為什麼會拖延?有人說,是因為完美主義,是因為行動力不足,是因為逃避。可這些也還是表層的原因。繼續追問:我們為什麼會完美主義,缺乏行動力,喜歡逃避呢?是時候檢視我們的內心,尋找更深層的心理原因了。
《戰拖有術》《7天治愈拖延症》《終結拖延症》《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拖延心理學》等一係列中外戰拖書籍的熱銷,都清楚地表明,拖延已經成為全球化的問題,甚至有人把“拖延”稱為“心理癌症”。
2013年,斯坦福大學哲學教授約翰·佩裏出版了《拖拉一點也無妨》。這本書之所以令人矚目,是因為作者拖了整整15年才寫完的。在書中,他創新地提出了“結構化拖延法”:列個待辦事項表,把看起來最緊急、最重要(但實際上並不是)的事排在最前頭,把其他值得一做的事放後麵。這樣你就會為了逃避做清單上的第一項任務,而開始做排在後麵的其他任務。然而拖延者看完此書依然苦惱:書寫得很有趣,但還是學不會,更堅持不下來。
凡事喜歡抱團的中國人,在戰拖問題上也不例外。2007年5月,“我們都是拖延症”小組在豆瓣成立。截至2014年5月,散布於豆瓣小組、果殼網小組、戰拖會官方網站等多處的“我們都是拖延症”小組成員,已經接近20萬人。
“戰拖會”一般先建議成員學習一些時間管理方法,幫大家預防和處理日常的拖延現象。目前最常用到的方法是“番茄工作法”:把任務分解成半小時左右,集中精力工作25分鍾,然後休息5分鍾,如此視作種一個“番茄”。哪怕工作沒有完成,也要定時休息,然後再進入下一個番茄時間。收獲4個“番茄”後,可以休息15至30分鍾。同時,“戰拖會”引導大家通過長期更新帖子“簽到”等方式,把自我監督、認知調節等過程形成習慣,並鼓勵和介紹成員向心理谘詢機構或精神科醫生求助,以克服慣常性拖延……
7年過去了,有些人像組長高地清風一樣,戰勝了拖延;也有些人依然在一邊拖延,一邊糾結。因為再輕鬆的戰拖方法,都需要堅持。對於拖延者來說,堅持一個月很容易,堅持一年太難。而半途而廢又會加重心中的無力感,拖得更加厲害。
當時間管理和行為訓練的方法效果有限時,茫然的我們該朝哪個方向走?
號外!號外!本刊最新發現,身邊有很多人的拖延症,其實與原生家庭有關。看看別人的故事,聽聽專家的聲音,或許也能幫助我們自己。
拖延,
讓她錯過所有的好事 文 | 張慧娟
今年36歲的冬梅,給周圍人最大的印象就是“拖拉”。她很喜歡用信用卡賺積分,無論去商場購物,還是去飯店吃飯,一定會用信用卡買單。可是,信用卡積分總是拖著不兌換,一直拖過兌換期限,被係統徹底清零。港澳通行證,在有效期簽注能省100元工本費,可她每次都會拖到過期後才去簽注,多花那100元。
類似的事情數不勝數,不過最嚴重的一次拖延是買房。去年,冬梅和老公決定換一套房子。親戚朋友都熱心地幫他們看房子,一番奔波後,幫他們找了一套位置、戶型、價格都非常理想的房子。他倆自己看過後,也非常滿意。冬梅老公因為要出差,就把簽合同的事情交給冬梅。沒想到,她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後天,一直拖到房子被別人買了。老公以為冬梅不滿意那套房子才故意拖延,就放手讓她自己選。沒想到,選好房子要簽約付款時,冬梅又開始拖起來,再次錯過了理想的房子。最後,他們雖然買了房子,但比最初多花了12萬元。冬梅老公很生氣:“這麼簡單的事,為什麼一直拖著不辦呢?”冬梅自己也很後悔,12萬元對於他們這種工薪階層,真的不是小數目了。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她就是邁不開腿。
事實上,冬梅也曾經“積極”過。她是家裏的老二,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妹妹。姥姥和爸爸疼愛哥哥,媽媽疼愛妹妹。隻有冬梅成了一個沒人疼的孩子,她吃得最不好,但是幹活卻最多。吃飯的時候,尤其是餃子、麵條這種可以一邊做一邊吃的食物,冬梅和姥姥往往都是最後吃。姥姥告訴她,女人就是要最後吃的。
有一次,爸爸出差回來,把一堆禮物放在桌子上。當時隻有冬梅在場,她高興地跑上前,想挑一件自己喜歡的。可爸爸卻表情嚴肅地說:“再等等吧,你把好的都挑完了,其他人怎麼辦?不可以這樣的,要不,你就按順序拿吧。”冬梅的手僵在那裏,心裏一片冰涼,淚水在眼眶裏不停打轉。哥哥受寵、妹妹會撒嬌,等著兩個人你爭我搶地選好後,冬梅隻能撿起一件他們不要的東西。從那以後,爸爸再出差回來,她都會拖到最後一個過去。因為她知道,好東西,她是沒有份兒的。
心理幫助:在多子女家庭,經常會出現“父親最疼愛誰,母親最向著誰,誰是家裏不受重視的孩子”這種談論。父母是家中的權威,他們的態度直接影響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和資格感。每一個孩子都期待父母看重自己,那些看似不受重視的孩子,內心會委屈、失落、辛酸,資格感也會受到貶低。所以,冬梅認為自己沒有資格得到好東西,好事也不會落在自己頭上。冬梅的拖延和父母對她的態度有很大關係。冬梅要擺脫拖延,就要從家庭影響中走出來。父母隻是普通人,他們對孩子的態度是維護他們自己的需要。其實,每個孩子都是以他的獨特方式在家中占據自己的位置,每個孩子都是有資格獲得愛、尊重和好事情的。
從小磨蹭到大拖拉
文 | 蘇錦瑟
宋萍的拖拉史,可以一直追溯到5歲。宋萍奶奶是個做事拖拉的老太太,每天,爺爺回家吃飯時,菜都還沒有下鍋。宋萍記得,奶奶經常念叨一句話:“白天可哪兒喝茶,晚上點燈絮麻。”
奶奶是老拖拉,被奶奶帶大的宋萍是個小磨蹭。上學時,她經常遲到,沒少挨老師批評;考試時,她總是最後一個交卷子。宋萍媽媽是個急性子,每次看見女兒磨磨蹭蹭的樣子,總會火冒三丈,不停地衝她吼:“你怎麼這麼懶呢?就不能快點兒?你跟你奶奶一樣!”賴床、穿衣服慢、洗漱磨蹭、吃飯不專心、係鞋帶慢吞吞……這些都能成為媽媽生氣的導火索。
有一次,宋萍想收拾一下換季的衣服。媽媽下班回家時,看見滿屋子的衣服,頓時火冒三丈:“你把房間弄亂了也不收拾,怎麼這麼懶呢!幹活就不能利索點兒?”她一邊嘮叨,一邊動作麻利地收拾。宋萍站在旁邊發呆,忽然覺得挺沒意思的。自己幹不幹活都挨罵,還不如繼續懶呢。宋萍就這樣,拖拖拉拉地讀完大學,上了班。工作時也是拖拖拉拉的,因為拖延經常被扣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