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說愛看賈大山(1 / 1)

小說愛看賈大山

開卷

作者:本刊編輯部

習近平同誌舊作《憶大山》一文,首發於1998年第7期《當代人》雜誌。今天重溫,依然被這篇樸素真摯的文字所深深感動。

最近,有關媒體派出記者來編輯部采訪,了解《憶大山》發表前後的編刊往事。回眸一段永遠值得記懷的曆史,編輯部的同誌們有著更多的感觸,更多的思考。同樣作為文學藝術工作者,作為個體生命,年輕同誌很是羨慕大山老師與習近平同誌那樣真摯的情誼。不過,重溫《憶大山》,我們思考更多的,還是作家、文藝工作者能夠為社會做些什麼,什麼樣的作家才會得到社會的尊重。

曆來,一個作家卓越的作品、偉大的人格,生是其名片,死是其豐碑。當初,習近平同誌就是先認識賈大山老師的作品,之後才認識他這個人的。早在1978年,賈大山就以一則短篇小說《取經》而蜚聲全國。之後的近二十年,大山老師始終秉持一名作家的良知和責任,用小說這種文學形式,盡情地歌頌真、善、美,無情地揭露和鞭撻假、惡、醜,給“這個浮躁的社會,增添一點清涼”。他的遺作不算多,但《村戲》、《花市》、《夢莊紀事》等都成為膾炙人口的傳世名篇。孫犁先生說:“小說愛看賈大山,平淡之中有奇觀,隻是作品發表少,一年隻有四五篇。”此言既是對大山作品的褒獎,也是對其創作特點的簡括。

文學大師老舍先生在《大時代與寫家》一文中曾說過:偉大文藝中必有一顆偉大的心,必有一個偉大的人格。這偉大的心田與人格,來自寫家對他的社會的偉大的同情與深刻的了解。幾十年後,賈大山老師的文學創作曆程,再次成為老舍“心田、人格”論最好的注腳。大山老師的社會職位幾度變動,但他的心始終與正定那片土地貼得很緊,他的血脈始終與農村、農民息息相通。這使得他的作品像大地般質樸而厚重。

賈大山的文學人生,讓我們想起時下文學藝術界一個熱詞“接地氣”。地氣如何接,如何接通、接透,把作家、藝術家自己接成“地氣”的一部分而非旁觀者,這個問題應該勇於直麵。

我們今天憶大山,就要向大山老師那樣,把自己放在大時代的爐火中,去體驗屬於這個時代的真滋味,從而創作出更多不愧於時代、不愧於人民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