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隨軍考古(1 / 3)

幅員遼闊、資源豐富的戎狄汗國為塞伊特提供了應有盡有的原料。工人們挖掘了巨大的專用鑄造窖池,融化了青銅和鋼鐵,開始澆注這史上前所未有的武器。當模具被擊碎,出現在眾人麵前的是一個前所未有的青銅和鋼鐵造成的怪物。這尊大炮炮長達16尺,重35000斤,炮筒厚達7寸,以便承受開炮時的巨大衝擊力),口徑則高達24寸,足以容納一個成年人爬入,所用的炮彈有兩種,一種是手工打磨的花崗岩炮彈,重達1300斤,一種是用青銅和鋼鐵鑄造的開花彈,裏麵裝有火藥,威力極大,西方各國無有出其右者。大炮鑄造成功後,托穆爾大汗下令在草原舉行了第一次試射。大炮置於山坡上,裝填冗長費力但十分順利,隨著一聲地動山搖的轟鳴,花崗岩炮彈沒入4裏外足足6尺深的泥地。塞伊特實現了他的諾言,而托穆爾大汗則有了令他成就不世功業的利器。

此時,如何將巨炮順利運往450裏外的百詹亭城則成為了對托穆爾大汗新的挑戰。好在大汗手中掌握有巨大的資源:於是動用了400人以及60頭牛作為搬運隊——搬運過程極端緩慢,每天隻能前進8裏——同時專門有一隊工兵負責在前麵架橋開路。塞伊特的鑄造廠持續工作,但此後的大炮在體型上往往比不過第一門巨炮,雖然有些火炮的長度也達到了驚人的13尺。

直到一個多月後巨炮才運抵百詹亭,此前戎狄汗國的工兵們已經做好了火炮發射的場地準備(諸如清除灌木,平整地麵,等等),並且在據城牆700尺開外修築了一係列火炮工事。

托穆爾大汗沿百詹亭城牆的薄弱地點布置了16到18個炮兵陣地。“托穆爾巨炮”(也被對麵的格瑞克人稱作“野蠻人大炮”)布置在托穆爾大汗帳篷前的顯要位置,以便托穆爾大汗隨時監督戰果。炮兵陣地通常布置一門主炮,同時環繞大量小口徑火炮作為輔助,東方聯軍士兵稱之為“巨獅周圍的幼獅”。它們可發射從200斤至1400斤的炮彈。雖然有目擊者誇張的稱,托穆爾大汗擁有極為龐大的火炮陣容,但實際上他很可能隻擁有200門大炮,不過在現在,這仍然是一支驚人的炮兵力量了。當然,攻城部隊也少不了裝備一支傳統的投石機部隊作為輔助。

為了安裝這些笨重的金屬大炮,工人們動用了複雜的滑輪係統,為了預防守軍火力摧毀這些昂貴的兵器,特意安裝了木質的護盾為大炮提供防護,而炮彈則用船隊經水路運來。火炮班由訓練有素的兩組炮手構成,全麵負責火炮的布置、裝填、發射乃至維修。

操作這些重炮需要很長的時間、耐心和技術。首先要向炮筒裝載火藥,接下來再小心地放入適當口徑的炮彈。調整射擊俯仰角度則全靠炮兵往炮架下嵌入不同尺寸的木楔子。一些巨型木梁墊在火炮下以便發揮減震器的作用。

經過多日的準備,導火線終於裝入了托穆爾大汗火炮的火門。這支龐大的炮兵部隊在前線足足占據了13裏寬的位置。這個時代的曆史上首次炮兵協同齊射開始了。這時的百詹亭戰場,恐怕是戰爭史上體驗火藥威力最直觀和震撼的場所。齊射開始之際,天翻地覆,地動山搖,這是當時西方人從未領教過的。石彈發出致命的尖嘯,將百詹亭巨大的石牆砸成碎屑,並慷慨地給附近軍民帶來絕望和死亡。對城牆薄弱地點的選擇性射擊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有時炮彈摧毀了整段的城牆,有時候是城牆的一部分,有時是一座塔樓,或一段胸牆——沒有哪座城牆足夠堅固,可以抵禦這樣迅雷不及掩耳的攻擊。”一位當時的目擊者這樣形容道。世界圍城戰的景觀從此改變——炮彈所經之處,偉大的千年城牆分崩離析,守城者目睹此景,無不瞠目結舌,驚惶不知所措。

部分重型炮彈甚至穿越城牆,深入城區達3裏左右,一些擊毀了民居、教堂,一些殺死了市民,一些墜入了市區中的果園。在方圓6裏的地界內都能感覺到強烈的震動,甚至在港口中拋錨的戰船也不能幸免。

炮擊對守軍心理上的打擊甚至更為劇烈和有效。炮擊的轟鳴,煙塵和震動,即使經驗豐富的百詹亭騎士和以特雷傭兵也感到恐慌。對平民來說,這更似世界末日的征兆。四處是狼奔豕突的人群,婦女暈倒在街上,無助的市民隻能聚集在教堂,徒勞地期盼上帝的拯救。

機智的守軍運用了各種方法減輕炮擊的破壞。一種手段是用泥漿和磚灰即時加固、修補受損的城牆,或者用羊毛等軟物裝填的袋子,甚至貴重的掛毯去填充塌陷的地段。守軍也試圖用他們寥寥無幾的一些火炮擊毀敵人的炮兵陣地,然而他們急缺所需的硝石來製造發射火炮用的火藥,並且戎狄軍的火炮防護嚴密,守軍無機可乘。更為糟糕的是,城牆和塔樓都被證明並不適合用作火炮的發射平台,因為它們都難以承當發射的後坐力及震動,這樣勉強的發射,對城牆的破壞甚至超過了敵軍的炮火。雪上加霜的是,守軍最大的火炮很快又被摧毀——百詹亭將士們由此對“托穆爾大炮”更加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