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深改評估及指標體係初探
智庫觀察
作者:首席觀察員
中央全麵深化改革的號角吹響後,地方深化改革已成千帆競發之勢。半年來,各地紛紛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進行重要戰略部署,描繪了新藍圖、新願景、新目標,拿出了實施方案或具體意見,布局了戰略重點、優先順序、主攻方向,起步有力、推進有序、成效初現,呈現出一幅地方深化改革的全景圖。
跨過七月,改革元年時間過半,正是觀察各地深化改革的重要時間窗口。如何運用科學的評價指標體係,對上半年全麵深化改革進行初步的客觀的評估,看看地方有沒有緊扣中央精神、體現地方特色、突出問題導向、強化貫徹執行,從中可以檢驗成效、總結經驗、發現問題,為圓滿完成全年深化改革目標提供決策參考。
構建全麵深化改革的評價指標體係
為了對全麵深化改革進行客觀的判斷和評估,需要初步建立一套科學準確地反映全麵深化改革發展水平的評價指標體係,對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進行重點追蹤分析和定量監測分析,形成可量化的評估結果,為推進改革提供具有說服力的數據。同時,以此為契機及時深入了解掌握改革推進動態,科學評估推進成效,完善改革實施辦法,把握好改革的力度、推進的速度和社會的可承受程度,進一步促進改革更好更快地推進。
全方位多維度評估。全麵深化改革是一項係統工程,包括6大板塊,涵蓋15個重點領域、60項具體任務、336個小項任務,具有係統性、整體性、協調性的特征。為此,評價指標體係也應具備全方位、多維度、全覆蓋的特點,主要包含三個方麵(一級指標):一是改革部署,圍繞地方深改領導小組的活動情況(二級指標)進行評估,主要量化指標(三級指標),包括深改領導小組召開會議次數、已啟動的全國示範試點改革項目數、已啟動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數量等。二是改革成效,圍繞深化改革的六大板塊(二級指標)進展情況進行評估,包含量化的指標(三級指標)和定性指標,主要是標識改革項目成效的指標的監測結果,包括行政審批項目減少幅度、新增企業登記增長幅度、政府購買社會服務增長幅度等。三是社會評價,圍繞社會調查(二級指標)展開評估,包含公眾評價、企業評價和專家評價(三級指標)的問卷得票比例,可以依據正向評價確定分數,也可以采取減分的辦法,得到最差一類票數比例越高,減分越多。
堅持“三個結合”。對全麵深化改革起步工作進行客觀評估,要圍繞“三個結合”完善評估機製。一是全麵評估和重點評估相結合評估既要體現“全麵”,保證覆蓋麵,又要突出重點,抓住關鍵,重點評估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進展和落實情況。二是定性評估和定量評估相結合。對有明確指標的目標,在定量的基礎上進行定性分析;對無明確指標的目標,采取定性描述與分析。三是自我評估和第三方評估相結合。在自我評估的基礎上,要通過委托有資質、有信譽、守法律、講原則的第三方專業審計評估機構獨立開展專業性監測評估,為改革提供專業決策谘詢。
突出指導性前瞻性。全麵深化改革的評估,不是為評估而評估,而是為進一步推進改革提供指導性和前瞻性的決策建議。全麵深化改革已形成共識,但實踐中仍存在複雜性和矛盾性,操作難度仍然很大。有鑒於此,改革評估工作應以問題評估為重點,充分考慮與改革相關聯的關鍵環節,通過評估發現問題,為改革工作提供指導性意見。同時,突出前瞻性,為深化改革提供新的決策依據。評估工作應抓住改革還處在初始窗口的關鍵時期,針對苗頭性問題進行重點監測,為下一步改革工作提供建設性意見。
評估全麵深化改革的實際成效
在當前經濟發展下行壓力下,各地全麵深化改革已全麵鋪開,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重大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和初步成效。正在推動的改革,如建立權力清單、工商登記製度改革、金融體製改革、國企改革等,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壓艙石”和“頂梁柱”。
簡政放權力度前所未有,廣東江蘇值得肯定。簡政放權是本屆政府開門的第一件大事,各地在“接、放、管”上做大文章,紛紛曬出“權力清單”,取消和下放一大批審批權力,使政府管理從依賴“審批式管理”的模式向通過“服務式管理”的負麵清單模式轉變,為市場主體鬆綁,給經濟注入活力。廣東省今年一季度新登記市場主體25.6萬戶,增長50.5%。能夠贏得市場的信賴,緣於廣東拿出“革自己命”的勇氣,以推進工商登記便利化為突破口,清理、減少和規範行政審批事項,決定調整工商登記前置行政審批事項,保留工商登記前置審批13項,前置改後置審批108項,壓減率達89%以上。江蘇省則在剛剛結束的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審議了《關於進一步簡政放權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的實施意見》,提出了“建立5張清單、1個平台、7項相關改革”為主要內容的簡政放權一攬子改革,這是省級層麵首次針對政府簡政放權、轉變職能進行係統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