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永不退休的“兵媽媽”(1 / 1)

永不退休的“兵媽媽”

身邊黨員

作者:盛軒

從發起成立“老媽媽擁軍隊”,到堅持38年義務擁軍,今年82歲的丹東市振安區擁軍老媽媽朱興亞和“老媽媽擁軍隊”以慈母般的愛,幾十年如一日地關心嗬護人民子弟兵,她們的事跡在當地早已傳為佳話。

“老媽媽擁軍隊”的由來

有著幾十年黨齡的朱興亞個頭不高,布滿皺紋的臉上總是掛著慈祥的笑容,讓人不由得想和她親近。提起朱老發起成立的“老媽媽擁軍隊”,還得從1976年說起。那時候,朱興亞43歲,在毛絹廠家屬委員會當主任,兒子也是軍人。她提議擁軍,得到一批軍人家屬的讚成。那時,成員隻有14人,都是清一色的女同誌,年齡上至78歲,下到43歲。

1980年,當紅九連戰士執行任務回來的消息傳到家屬委員會後,老媽媽們立即趕到部隊,送來親手做的鞋墊,還把一塊塊糖塞進戰士的嘴裏,又把200多床戰士們沒來得及拆洗的被褥拉到五龍背艾家嶺下的小河邊拆洗。當時是深秋季節,天也短了,被褥洗完了要是曬不幹,那不是給戰士們添亂嗎?老媽媽們急得團團轉。她們急中生智,想出了好辦法,求工廠車間幫助烘幹。就這樣,在廠裏工人們的支持下,邊烘邊做,一直忙到晚上9點半,讓戰士們當天都蓋上了幹淨暖和的被子。

1983年春節前,老媽媽們自籌了一筆錢,買了一頭大肥豬,帶著毛巾、香皂、針線包、鞋墊,裝了滿滿一手推車,敲鑼打鼓,舉著“毛絹廠老媽媽擁軍隊”大旗,邊走邊扭著秧歌,高唱著擁軍歌曲,去部隊慰問子弟兵。此後,每逢“八一”建軍節,老媽媽們都身著盛裝,從四麵八方來到軍營,與官兵們載歌載舞,一起過節。

38年來,在朱興亞的帶領下,“老媽媽擁軍隊”已經送走了30多批戰士,堅持為子弟兵做好事,共做鞋墊3萬多雙,為戰士洗衣12000多件,自掏腰包,送去豬、雞、鴨、鵝、羊200多頭(隻),親手包餃子、包子、粽子6000多斤,送去牙膏1萬多支、手巾1800多條、各種書刊800餘冊,還為官兵們作報告30多場,廣大官兵把“老媽媽擁軍隊”親切地譽為“戰士之母”“軍旅啟蒙者”“人生導航員”。

慈母關愛似海深

1990年,朱興亞聽說一些新兵因為想家在部隊不安心,就尋思著能不能在部隊裏搞個“認親”活動,讓新入伍的戰士們能時刻感受到家的溫暖,這個提議馬上得到了老媽媽們的支持。於是,28位老媽媽一下子就認了33個幹兒子。當然,朱興亞認的幹兒子最多,共有6個。逢年過節,老媽媽們都會叫上幹兒子,回家包餃子,吃團圓飯,溫暖這些戰士的心。

蒙古族戰士巴依爾和都仁吉雅剛入伍時不習慣連隊的飲食,漸漸對連隊生活產生了厭倦情緒。聞知這一情況後,朱媽媽趕到連隊,主動認他們為幹兒子。打那以後,每到周末,逢年過節,朱媽媽都會把巴依爾、都仁吉雅請到家裏吃涮羊肉。2002年,巴依爾要回家探親,臨行前,朱媽媽不僅給他買了新衣服和一大堆內地的應季水果,還塞給他壓歲錢。“朱媽媽對我真的就像對待親兒子一樣!”巴依爾被感動得熱淚盈眶。在朱媽媽的關心嗬護下,兩名戰士深刻體會到了當兵的光榮,刻苦訓練,積極工作,2003年雙雙被評為“優秀士兵”。

紅九連原指導員張國也是朱興亞的幹兒子之一,妻子懷孕時,朱興亞就給將要出生的小孩子做了許多大小不一的被褥和衣服,還給張國寫了一封信,叮囑他在這一段時間裏要注意讓妻子補充營養,不要幹重活兒……

多年來,永不退休的“兵媽媽”朱興亞先後榮獲“丹東市擁軍優屬先進個人”“丹東市愛國擁軍模範先進個人”“遼寧省2012年第二屆感動軍營人物”等稱號。如今,在她的帶動下,丹東市先後成立了更多支“老媽媽擁軍隊”,僅振安區就成立了9支“老媽媽擁軍隊”,凡有駐軍的地方總能看到老媽媽們擁軍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