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風雲 第五十七章 君是君臣是臣(2 / 2)

“陛下,老臣有事啟奏。”

打破朝堂沉默的,是一名發須花白的老臣,也是一名諫臣,名王啟。

昂首,挺胸,挺直了佝僂的脊梁,王啟顫微微地邁出了左腳,一步邁出,吃力得猶若腳上掛著座大山,左腳落下的時候,堅定有力似盤石不移。

簡單的一步,不簡單的決絕。殿內其它大臣肅然起敬,因為王啟左腳邁出的是江山社稷,落下的是赤子之心。

他要死薦。

“退下,不可說。”

還沒等王啟開口,聖後便出言打斷,她明白王啟要講些什麼。

說起來,王啟今年七十有三,曆經三朝浮沉,大半生進諫良言不下千次,曾冒死進諫八次,最有名、也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進諫發生在天清曆初年:

當時西北五郡發生嚴重旱情,數百萬百姓沒有餘糧,忍受饑餓,一些地方甚至出現了小規模的暴亂,急需王朝調集糧草賑災,可身為一國之主的葉神武好大喜功,想要禦駕親征,討伐涼國,朝堂之上,沒有人勸得動,。

天清曆初年夏,葉神武率領王庭驍騎營十五萬浩浩蕩蕩欲出燕京,不料被人攔在了燕京北門。

確切地說,是被二十三口棺材和二十三口老小攔下。那跪在烈日底下的二十三口老小正是王啟的家人,之後,王啟一篇《忠國書》慷慨激昂,令聞者悲憤,聽者落淚,《忠國書》讀罷,王啟更是揚言要出兵涼國,先從他們身上碾過。

最終葉神武無可奈何,怒罵了一句‘總有一天要了王匹夫的狗頭’後,原路返回。

這段故事被世人稱作‘抬棺死薦’,廣為流傳。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

王啟便是那麵鏡子。越是雄才大略的帝王越會珍惜這樣的鏡子,所以,明白王啟將要說些什麼的聖後,提前打斷了他,便是不希望一名對江山社稷有利的名臣挑戰自己的逆鱗。

“老臣聽聞五院詩會驚現天逆命格,當年三皇子葉崇寧並沒有死,名為憐生,今早正趕往護國劍院。所以老臣鬥膽進言,開啟護國劍院,迎接三皇子葉崇寧。”

不該說的還是說的,王啟隻求問心無愧。無愧與大離王朝,無愧於江山社稷。

此話一出,全場鴉雀無聲,龍有逆鱗,觸之必死。

“來人,斬。”

回答王啟的,是聖後聽不出何種語氣的三字。

兩名全副武裝的帶甲士兵走進殿來,準備押走王啟。

“腿腳利落得狠,就算登千仞高山,也不會氣喘,我自個走。”

王啟轉身,頭也不回。有些路,需要鮮血來鋪墊,那麼三皇子未來的路,就用老臣的鮮血去鋪墊吧。即便什麼也改變不了,櫻紅的鮮血至少能警醒人心。

“微臣有要事啟奏,開啟護國劍院。”

朝堂上,第二名諫臣李舜站了出來,沒有前麵的說道,直接闡明自己的主張。

“來人,斬。”

聖後依舊平淡的三字,兩名全副武裝的帶甲士兵進殿。

“我自己走。”

李舜說完,同樣的不再回頭,同樣的視死如歸,同樣的自己奔赴午門斬首台。

“還有誰?”

聖後目光掃視群臣,群臣靜默不語。第一嚴相、第一賢相、西州王、東南王、冠軍侯等等權臣,靜靜地看著。

第三名諫臣站了出來。

“來人,斬。”

聖後的語氣一如既往地平淡,沒人知道此刻她心中想些什麼。帝王的心思,試問天下間有幾個人敢說自己猜得透的?

就這樣前前後後,一共斬了七名諫官。

緊張的空氣中,有人邁出了左腳,又縮了回去;隨即再次邁出左腳,又再次縮了回去,來來回回五次。

所有人都注意到了趙墨的舉動,他也是一名諫官。不同的是,趙墨雖為諫官,向來膽小,所進諫的事情都是一些無關大雅的小事,平常連直視聖後的勇氣也沒有。

但是今天,趙墨覺得自己應該做些什麼,所以他猶豫了五次之後,第六次還是站了出來,即便還是不敢直視龍椅上的聖後。

連一向膽小怕事的趙墨都站了出來,無懼生死……

聖後並沒有看向趙墨,而是看向了朱漆大門外的遠天。

這就是人心啊。

隨即第一嚴相、冠軍侯、西州王也站了出來,闡明了自己的立場。

遠天的煙雨在聖後的眼裏淅淅瀝瀝,當淅淅瀝瀝的小雨變成大雨的一瞬,聖後開口了。

“你們要記住,天下終歸是朕的天下,寡人一日不死,爾等終將為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