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的邊界是個偽命題嗎
專欄
作者:張冬晴
曾幾何時,亨利·福特(Henry Ford)打造了世界汽車王國,約翰·洛克菲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則開啟了全球石油時代,而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則推動了PC端、移動端的互聯網大爆發
如今,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又迅速掀起了網絡支付(Paypal)、太空探索(Space X)和永續能源(Tesla和SolarCity)等一係列尖端產業革命,以遠遠超越任何人的獨特見解和令人驚歎的執行能力受到全球的矚目。
在日本知名IT作家竹內一正所寫的《發明未來的鋼鐵俠——Elon Musk傳》一書中,伊隆·馬斯克早在青少年時期就已經堅定無所不能的美國夢。“在美國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能的”——正是懷揣這種夢想與信念,當年大學畢業連找工作都被保安轟出去的毛頭小破孩,卻在過去短短20年時間從零開始做出了無法想象的顛覆。
Paypal、Space X、Tesla和SolarCity以及Hyperloop一連串常人想都不曾多想的高科技領域,伊隆·馬斯克卻用行動證明一個驚人的事實: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他甚至已經被譽為亨利·福特、約翰·洛克菲勒和史蒂夫·喬布斯以及全球其他風雲人物的綜合體。
能力到底有沒有邊界?很顯然,伊隆·馬斯克做的任何一個項目都是我們正常人辦不到的事情。
能力的邊界
龍應台的《野火集》裏描述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實驗——“精神崩潰的老鼠”。在麵對奶酪位置應變不過來的時候,這隻老鼠往往就容易搞“擰”,開始固執起來,它根本就拒絕改變方式。
明明隻是換個門徑就解決了一切,它卻擰滯在習慣行為中飽受挫折與失敗的煎熬,最後以崩潰結束。
龍應台在闡述這個道理的時候,還順帶捎上了“非考上大學不可”的書生李國棟的故事,當然沒有出人意料的結局——頭懸梁、錐刺股地反複苦攻依然落榜,直至精神崩潰到鬱憤自盡。
顯然,無論是用作實驗的老鼠還是書生李國棟,在旁人看來無非就是任務超出了自身能力這麼簡單的道理。老鼠的能力邊界局限於一種簡單的思維定勢,而書生則不僅不具備“考上大學”所必須匹配的學力,而且還缺乏重新選擇的眼光與勇氣。
如此說來,能力似乎還是存在一定的邊界?
或許,並不盡然。恰恰在這兩個(或者說三個)極端案例中,我們所看到的問題本質上並不是能力的邊界,而是能力本身——對於具備較強能力的人來說,這種邊界無疑將會被無限突破;而對於能力相對平平的人來說,這種邊界簡直就像是束手束腳的牢籠。因為沒有能力的才叫“邊界”,有能力的就沒有這一說。
2002年某個漆黑的雨夜,也就是伊隆·馬斯克意外被公司董事會罷免並解雇,賦閑在家一年多以後,和一位大學同學在旅途中突然回想起他的太空火箭夢想——“離開Paypal到底還能做些什麼呢?我從前就對太空火箭感興趣,可是開發火箭是多麼燒錢、又多麼複雜的事情,即便是學物理出身,我一個人又能做什麼呢?我們什麼都不會”
什麼都不會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這位科技界大咖——美國賓州大學物理學和商學畢業的他,徹底告別他曾經大獲成功的互聯網開發領域,立即一頭紮進了太空火箭領域——執行力十分驚人的。
他們首先從解剖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開始,逐步解構傳統模式,回歸物理學原理,最終找到了問題的突破口——隻用過去十分之一的成本發射火箭(即部分回收重複利用),並對發動機等關鍵構造進行顛覆傳統的創新。
認清能力的邊界
時下,舉國上下創新、創業波濤洶湧,三個小夥伴兩個在創業的場景似乎不再是什麼新鮮事兒,上午打卡上班、下午辭職創業的現象也成了一道風景線。但在創業這座獨木橋上,相信超過99%的團隊或項目都將成為炮灰。
那麼,在下定決心辭職創業前,他們是否明白這個道理呢?他們又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和底氣成為笑到最後的那不足1%的一分子呢?
著名編劇寧財神說過,認命其實是在你大概相關的這個年紀,認識到自己的邊界,你的能力的邊界;你越早發現了那個邊界,然後越早止步,然後可以用剩下的時間和精力去做真正你可能能達到的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