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意義在於關切

主編寄語

作者:周鴻雁

曾見過這樣的一個視頻:一名青年男子站在一幢高樓頂端,打算跳樓自殺,樓下是一大群拿著高倍望遠鏡圍觀的群眾。那種爭先恐後的場景使我想起魯迅筆下的看客的形貌:那些站在後麵看不到的伸長了脖子,大張了嘴巴,像極了一條條“死鱸魚”。隻不過是今天的看客有了更先進的工具。我並不想在這裏就事論事指責那些看客,而是覺得我們應該對這種漠然的態度進行一個深刻的反思。這是一種選擇,是一種自我得失的權衡與較量,這種選擇的前提是認為事不關己進行救助便是一種無謂的付出,其中有時也摻雜著一些躲避情感風險的自保情結。說到底,無外乎就是一個“我”字。然而“我”是獨立於世的嗎?顯然不是。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選擇願不願意來到這個世界,我們也無法選擇是不是作為一個人存在於這個世界,我們更是無法決定“我”就是這個世界的唯一,我們無法選擇地成為了世界的一份子。所以應該有兩個“我”,一個是躲在冰冷的玻璃罩子裏冷眼看世界毫無生機的私我,一個是融入社會與眾多的“我”相互交融的充滿生機活力的社會的我。

其實,猶如向日葵總是追逐著溫暖的太陽,我們每個人的心也總是向往著幸福,我們希望自己生活在一個有序、和諧、充滿關愛和溫暖的世界。這個世界何以存在?全在於我們每個人。一棵樹、一株草,可以從自然界吸取陽光雨露,心靈的幸福卻隻能來源於一種相互的關切,也正是這樣的一種相互關切讓我們實踐了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我們永遠不能也無法割舍這些千絲萬縷的情結聯係。倘若隻從“私我”的角度去理解或者去要求,那就大錯特錯了,這個理想就變成了:我需要別人對我的付出,而我卻以“不關乎自己”或者“自保”的理由不給予他人。如果人人都是如此,那麼人人都隻能抱著自己的胳膊取暖了。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沒有理由選擇去做一個旁觀者,更不能選擇做麻木冷漠的看客,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做點什麼,一些關愛、一些憐惜、一些牽掛、一些在意……這就是關切!它們是有序、和諧、溫暖世界的必要填充物,是冬天溫暖棉衣裏的白鴨絨。抽去這些,剩下的隻會是空洞冰冷的外殼;抽去這些,我們就沒有足夠的張力,撐起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