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沒開始寫作之前,都在幹嗎?
書評與書摘
中學時代在課本裏認識魯迅的人,一定擁有一個和我類似的記憶,一個很硬氣的老頭,坐在扶手椅裏麵,抽煙、寸頭、小胡子、瘦削、大褂,橫眉冷對。他說的名言也印證了這一點:他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和血。路是自己走出來的,在別人喝咖啡的時侯,他一直把文字當成匕首和投槍,向反動派投去。
如果我也算是在寫作的話,魯迅是我寫作的導師之一,不是那個“院子裏有兩棵樹……”這種,我喜歡《野火集》,喜歡魯迅雜文的犀利和幽默,喜歡他寫東西淋漓盡致不騎牆。我看的那個版本,不僅收集了魯迅的雜文,還附有當年對戰文人的文字。
這就讓一場武術套路的演示,變成了文字肉搏,旁敲側擊,旁征博引,指桑罵槐,奧妙無窮。魯迅先生筆法犀利,大開大合,隻有多年後我看《笑傲江湖》的快感可以與之相比。那魯迅窮嗎?這在我看起來幾乎是一定的。在白色恐怖的上海灘,有國民黨特務的圍剿,棄醫從文的魯迅先生一定活得極清貧——要不他怎麼那麼瘦,還有嚴重的肺病?但是這一切,難道不是作為鬥士,作為旗手,作為中國人的脊梁所必需的嗎?作為一個典型的中國九年製義務教育的學生,這應該是我和大部分中國人共享的魯迅記憶。
當我開始研究生涯三階段的模型,越來越理解社會與人性,一個疑問卻越來越揮之不去——一個無產,以鬥爭為主業的作者,到底可以在現實環境中撐多久?在魯迅的文字中,他坐出租車,逛書店和琉璃廠,喜歡看電影、養活了太太許廣平和孩子海嬰還雇傭了女工,這麼大的支出,從何而來?寫鬥爭的文章,誰來為之付錢?如果今天的一個人,希望在當代也過上魯迅的生活,他的道路又該如何走?我開始研究起魯迅的生涯發展。
做研究就像用Google,當你提出正確的問題,答案就會慢慢浮現。一本很有趣的書《魯迅時代何以為生,為文化名人算賬》,裏麵提供了很翔實的魯迅經濟生活資料。作者陳明遠本身就是個現實的理想主義者,文革期間從中科院被下放成為知青,整個農場隻有一本《魯迅全集》能看,前麵好玩的都被借去,剩下的就隻有最後兩本千頁餘的《魯迅日記》。正好他的專業是學數理的,而魯迅也有記錄流水賬的習慣。他突發奇想,何不把魯迅一生的賬目計算一下?在牛棚的5年時間,陳明遠計算出魯迅一生的賬目。文革後重新核對,而後成書。以下關於財務方麵的數據,都來自他的書中。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又找到了金融方麵的專家,按照CPI的數字全部換算成2012年的人民幣數目。你猜魯迅先生的年薪幾何?魯迅的職業生涯,到底過得怎麼樣?
魯迅原名周樹人,1881年出生在紹興,從《社戲》《三味書屋》就能看得出家裏殷實。他小時聰明,喜讀小說,不怎麼用功,成績卻很不錯。22歲公派留學日本,在仙台學醫。26歲回來結了趟婚,又回日本開始重新學習文藝。29歲學成,歸國就業。魯迅的第一份工作在老家的紹興師範學院當老師,一年後升為校長。1912年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31歲的魯迅應蔡元培的邀請,成為教育部公務員。這一幹就幹了14年,一直到45歲。這就是他的第一份工作。當時的公務員收入還不錯,任職期間,教育部的月薪從240圓(2萬人民幣)升到300圓(2.8萬人民幣)。如果你在1914年的北京遇到早上去教育部上班的魯迅,他就和你遇到的大部分公務員一樣,有點教員的傲氣,也有公務員的平和。1917年張勳複辟的那一個月,他曾憤而辭職,第二個月平亂後,他又回來繼續上班。
如果沒有那場五四運動,周樹人也許會沿著自己原來的職業路線一直走下去,畫出一個不錯的職業線蝴蝶。五四運動給魯迅職業發展帶來一個巨大的轉折,讓他對自己當前的職業有所反思。五四之後,他開始發展自己的事業線:教學與寫作。從1920年8月份開始,魯迅應蔡元培之邀在北大開始講課,他的第一條事業線:教授生涯在徐徐展開。魯迅在北大的課酬不高,每周一小時,一月18圓(2300多)。他的講課水平不錯,幾年下來,兼職的學校越來越多,最多時兼任到8家。4年後(1924年),他大學授課的年收入達到了808.5圓(約為9萬多元人民幣)。1925年,他去西安講課一周,就賺到了34000元。算下來課時費每天6000(大概相當於今天一個普通大學教授在外一天的培訓費)。講課還有個意外收獲,在北京師範大學教書期間,魯迅認識了許廣平——他的未來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