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在《民族文學》創刊30周年之時
卷首語
作者:鐵 凝
今天,《民族文學》已經陪伴各民族讀者走過了滿滿30年。30年來的中國文學,有很多重要而雋永的文化記憶,來自少數民族文學的創造,而它們中的多半部分,都同這本刊物發生著親切的聯係。這本刊物始終站在中國多民族文學的前沿,堅持弘揚多樣化,堅持辦有民族風格、中華氣派、世界眼光、百姓情懷的刊物,以嚴肅的辦刊理念、求新求變的辦刊思路和開闊的審美視野,為時代風雲留言,為民族精神放歌,為和諧中國作證。
創刊30年來,《民族文學》共發表5000餘萬字的小說、詩歌、散文、評論、報告文學作品,我國55個少數民族的作家都曾在這裏嶄露頭角,徹底告別了千百年來多個少數民族沒有書麵文學、作家文學的曆史;從這裏成長起一大批在國內外頗具影響的少數民族作家,獲得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等重要獎項,許多作品已被譯介到國外,對推動中國多民族文學事業的繁榮發展功不可沒。特別是近年來,《民族文學》在培養少數民族文學新人、繁榮母語創作、扶持人口較少民族文學等方麵發出了嘹亮而結實的聲音,使刊物凸顯出鮮明的文化價值和社會效益。2009年,蒙古文、藏文、維吾爾文三種少數民族文字版的創辦,使這本刊物變得更加多元、從容和自信。刊物的發行量也實現了跨越式突破,受到各民族讀者的厚愛。《民族文學》正在以橋梁的形式,溝通著多民族的文化與情感,承載著文學對於國家、時代與社會的厚重意義和獨特奉獻。
今天的中國文學正在向世界打開,這為少數民族作家的創造提供了更廣闊的可能性。在“喧嘩與騷動”之中,如何用文學延續本民族的精神燭火,如何弘揚魅力獨特的民族文化,是少數民族作家正在思考和實踐的命題。透過《民族文學》這雙美麗的眼睛,我高興地看到,少數民族作家對本民族曆史記憶和文化經驗的動情觀照,對人與自然深層關係的虔敬思考,對時代特色和社會生活的別致描摹,對人類共同理想、尊嚴和美德的堅定守望,以及對優美母語和漢語的精致運用,都是今天中國文學不容忽視的風景,都構成了中華民族珍貴的曆史符號與文化財富,就像燈火一樣,照亮了中國各族人民思想的表情和人性之美。文學既展現著各族人民對真善美的共同向往,同時,又不是為了讓一切文化趨同,而是引導人們理性平等地認識、欣賞並尊重彼此的不同。《民族文學》所倡導並力行的多民族文學,正是在探索和表現著這種“同”與“不同”,向世界展示著中國這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豐富和遼闊。
正因如此,中國作家協會以及我個人格外看重這本刊物,對她寄寓著與眾不同的期待。為了把她真正地辦好,使“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神聖使命得到更好的實現,我們理所當然要為《民族文學》搭建更多的平台,盡可能創造條件,激發少數民族作家的創造力,讓他們自由地綻放藝術才情。《民族文學》應該成為中國文學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陣地之一,我想這樣的評價和期待已經不為過。或許就在此刻,就在這一期,正在有越來越多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無愧於曆史的精品力作湧現。它們正微笑地告訴世界,中國是一個多彩的中國、平安的中國、美的中國。
我們從這裏出發,我們將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