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陲鎖鑰古韻留嘉賓祁連縱筆神姿引高朋。萬裏長城,中華標誌。嘉峪關長城的西起點。這裏,有名載青史,影立大漠的西北雄關,這裏,也有碧波蕩漾的湖泊和綠樹搖曳的林帶。走進今日嘉峪關市,這座在戈壁上崛起的新城,美不勝收。
2008年12月21日,嘉峪關被博鼇國際旅遊論壇組委會授予“國際旅遊名城”稱號,成為甘肅省唯一獲此殊榮的城市,也是繼10月被評為“中國十佳休閑宜居生態城市”之後,獲得的又一張“名片”,對嘉峪關而言,這不僅僅是一個稱號,更是對其多年致力於旅遊產業發展的肯定與褒獎。
雖有“天下第一雄關”的美譽,但嘉峪關市的旅遊業卻是從零開始。1961年,嘉峪關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1965年,嘉峪關設市。自1978年被國家批準為對外開放城市,嘉峪關旅遊業才開始起步。經過初創、建設與發展成長三個階段,自2000年成功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開始,在“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指引下,嘉峪關市委,市政府科學決策,圍繞“景區開發與基礎設施建設,精品線路與精品景點培育,全民旅遊全民辦”三個發展重點,著重加大宣傳,深入挖掘特色旅遊資源,將整個城市作為一個大景區進行規劃建設,經營和管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自1985年,嘉峪關開始修建旅遊公路,目前公路總長有50.9公裏,大大改善了其旅遊交通。
雄關漫道間,悠悠古風遺韻閃耀著曆史的光輝,漫長歲月也使得古老建築逐漸損壞。為充分保護好這些珍貴的旅遊資源,嘉峪關借力世界銀行貸款,2008年11月12日,嘉峪關旅遊遺產保護世界銀行貸款項目啟動儀式在嘉峪關關城舉行,項目總投資6796.43萬元,申請世界銀行貸款510萬美元,主要用於加強長城和魏晉墓葬群保護。
街巷府邸裏,各色建築群落蘊含著現代的文明,亦昭示著雄關古城現代發展的步伐。為使古城保持古典之美和現代之韻,嘉峪關市曆時三年,編製了《嘉峪關市旅遊業發展規劃》,針對嘉峪關市作為工業城市的特點,製定目的性旅遊城市發展戰略,並就此戰略目標選擇品牌化建設目標,管理措施和目的城市營造進行了探索。
孤煙長河中,古“絲綢之路”洋洋灑灑揮毫幾千裏,兵家征戰“古戰場”烽燧仍依稀可見。打開雄關這本書,看到絲路文化和長城文化的交彙,博大而久遠。嘉峪關市敏銳地意識到“旅遊是一種觀念、一種文化一項產業”挖掘文化資源才是根本。為此,嘉峪關市旅遊局與酒鋼藝術團合作,精心編排文藝節目,赴新加坡及國內國際旅交會宣傳,展示絲路文化,長城文化和西域民族風情。2008年年底,甘肅旅遊局將酒鋼藝術團省市命名為甘肅省絲綢之路旅遊文化藝術團。
此外,嘉峪關還積極搞好城市旅遊基礎建設,近年來,嘉峪關先後投資4000多萬元建成一批旅遊設施,為創造國內一流旅遊景區奠定了基礎,並加大宣傳力度,不但加強與省內和周邊重點客源市場的宣傳促銷,更是邀請各類媒體大力宣傳。
2008年,嘉峪關旅遊及相關產業收入達3.7億,接待總人數達89.6萬人次。旅遊業的“超常規,井噴式”發展,帶來了大量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大大推動嘉峪關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
隨著嘉峪關經濟社會的全麵發展,嘉峪關的美名傳遍四海,這座“河西重鎮”,聚集了海內外越來越多的目光。今天的嘉峪關,站在一個全新的曆史起點,向著更高更遠啟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