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品位生活,精神健康(2)(1 / 2)

當我們讀的書多了,就能長知識,增見識,開胸懷,懂科學,明事理。遇到什麼事情,善於排解自己,安慰自己,能夠想得開,提得起,放得下,在生活中不至於為了蠅頭小利而斤斤計較,為了那些虛名物欲而累身煩心。讀書,不僅能使我們的靈魂得到淨化升華,還會使我們的心靈更加健康年輕,這難道不是一劑促進健康長壽的良藥妙方嗎?

喜歡讀書。盡管不是博覽群書之人,但一生能手不釋卷,當是莫大的享受。尤其喜歡夜深人靜的時候讀書,那時候可以完全沉浸其中,達到物我兩忘之境界,再酌香茗一杯或清酒一盞,更是悠然自得不慕仙了。而讀書,不僅僅是益智,更是對身體健康有百利而無一害。

現代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各種利益競爭激烈,人際關係也複雜莫測,價值取向更是多元化,再加上城市汙染、噪聲、環境惡化,容易造成人們煩躁不安、心理緊張、焦慮易怒,因此各種心理疾病也時有發生。其實各種心理疾病不能單純地靠“生物醫學模式”治療就能奏效。常言道:心病還需心藥醫。心理醫療有效的辦法之一就是“讀書療法”。

對於“讀書療法”之功效,古人早有論述。漢朝劉向曾言:“書猶藥也,善讀之可醫愚。”愚就是心智不開,狹隘蠻愚而懵鈍,唯有讀書,能啟蒙心智,增長知識,開闊胸襟。人一旦知識多起來,境界自然就高得多,凡事看得開想得通,不去患得患失、憂慮成疾,也就能及時化解各種憂思愁緒,保持健康開朗樂觀的心態,從而達到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功效。

《三國演義》裏有一個膾炙人口的“讀書祛頭風”的故事。說的是曹操讀了陳琳寫的《討曹檄文》驚出一身的冷汗,竟因此使久久折磨困擾他的“幾至不堪”的“頭風”病一下子就好了,由此可見讀書有時候真是一服靈丹妙藥。《唐詩紀事》甚至記載某人因讀杜甫的詩把瘧疾都治愈了,一時傳為笑談。

讀書的好處很多。常讀書自然耳聰目明,博聞強識,啟迪心智,開發智力,使思維活躍,腦細胞更新得更快。更主要的是讀書能使人沉靜下來,擺脫世俗的一些紛擾,能集中精力去想問題。而當各種憂愁侵襲時,讀書可以轉移注意力,平複情緒,疏解心頭的鬱結,從而讓人保持和恢複恬靜樂觀的心境,心平氣和,這有利於舒經活絡,使體內的各部器官功能正常,運作暢通,從而達到了棄疾祛病長壽的目的。

曾有人挑選了16世紀以來400名歐美的偉人,看看其中哪類人的壽命最長,結果是讀書人居首,其平均壽命為79歲。我國也有人曾對秦漢以來13088名著名知識分子的壽命進行過統計分析,他們發現其平均壽命為6518歲,遠遠超過其他行業人的平均壽命。因此自古便有了“養心莫如靜心,靜心莫如讀書”之說。

讀書何以能夠靜心,首先在於它能使人知識淵博,明辨是非,懂得科學,趨利避害。

《韓詩外傳》載:春秋時,魯國有個名叫閔子騫的人,去拜孔子為師。開始時,他臉色幹枯,等過了一段時日,漸漸變得紅潤起來。孔子注意到了這一變化,覺得很奇怪,於是問其原因。閔子蹇說:我生活在偏僻鄉下,到老師門下學習做人治國的道理,心裏十分高興,但看到達官貴人坐在華麗的車上,前後龍旗飄舞,又很羨慕,兩種情形在我腦子裏打架,因此,寢食不安,臉色幹枯。如今,我受老師的教化,精讀做人治國之書,懂得的道理日漸多了起來,因此能辨是非、知美醜了,對於那些“龍旗”之類的東西,再也不能打動我的心了,因而我的心情變得更加平和了,臉色也就紅潤起來了。

讀書可以靜心,還在於語言文字本身具有調節情感、解除煩惱、淡化抑鬱的功能。

我國自古便有杜甫詩能除病痛的傳說。現代國內外的醫學專家發現,精神刺激可調節人體的免疫功能。德國的病人圖書館,請那些慢性病,尤其是神經係統及心理疾病的患者,閱讀帶有積極情感色彩的書刊,病人康複得很快。美國心理學家勒納倡導“詩歌療法”,認為吟誦詩歌能改善心理和情緒狀態,有益身心健康。在意大利,醫學家和詩人聯袂成立“詩藥有限公司”,出版具有不同治療功能的詩集,供患有不同心理疾病的病人對症選用,由此可見“開卷有益”非之一斑。

讀書,特別是閱讀那些出自大師之手的書籍,就是一次與大師的對話,與智者的交流,即便你不能完全理解,也是一次難得的精神之旅。人的心靈成長是一生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心靈的成長需要讀書來滋養。

4.旅遊,移情易性

健康法則:旅遊有助於人的心理健康。

旅遊就是簡單的行走,以一種淡然的方式,換一些空氣,找一方淨土,重新審視自己……

有人說旅遊是一種享受,有人說旅遊是一種經曆,有人說旅遊是一次心靈的淨化,同樣是旅遊,不同的人卻有著不同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