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撰寫《內經》,他心憂天下後世之意,可以說是至深至全啊!秦越人(扁鵲)再著《難經》進一步驗證它。到了漢代,傷寒危害最深,張仲景經過深入研究,撰寫了《傷寒雜病論》,於是它就成為後世治病的法則。至於脾胃內傷導致的疾病,前人的著作雖然也有論及,但都太簡略而並未詳其義。我的老師李東垣撰寫了《內外傷辨》和《脾胃論》來填補這個不足。東垣先生曾經翻閱《黃帝內經》各篇的論述,發現一年四季都應當以保養胃氣為本,宗氣的強弱與飲食的關係最為密切。這是因為飲食進入胃裏,放散精氣,上行輸送到脾髒,脾髒散布精華,又向上輸送到肺,然後水穀精氣再與肺吸入的清氣結合成宗氣,以衝和人體百脈,頤養精神,滑利關節,通利九竅,滋養神誌。如果飲食沒有節製,起居失常,勞役過度以及喜怒等情誌過激,損傷胃的元氣,使營養和運化之氣減少,不能將水穀精氣輸送至肌膚經絡,導致人體抵抗力下降,各種外邪就會乘虛侵襲人體,引發疾病,並最終轉變為各種難以治愈的疾患,導致人體真氣慢慢被耗盡。疾病的產生,開始多為“熱中”證;心火侵襲損傷脾土,時間一長,脾胃虛弱又容易被寒邪侵襲,漸漸轉化為“寒中”證;腎水本來能夠克製脾土,現在脾土損傷不能製約腎水,反而被腎水所克伐,最後就會形成脾腎陽虛的重證。東垣先生針對疾病之開始、發展和後期製定了相應的治療方法,依據君臣佐使之法製訂相應的方劑以及治病用藥經禁、病禁、時禁的原則,使後世有誌於學醫者能夠明辨這些疾病,使用相應的藥物,融會貫通。追尋東垣先生理論的源頭,可以上溯至軒轅黃帝和岐伯,而他所用的方法原則也和《黃帝內經》完全吻合。這的確是一本好書啊!誠如魯齊先生所說:“李東垣先生的醫道,是醫學中仁德兼備的王道啊!”認真閱讀這本書,我們就會發現事實確是如此啊!
至元丙子三月上巳日門生羅天益謹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