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以水穀為本
《素問?五髒別論》說: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五者,是稟受天的陽氣而生的,它們運化水穀,傳化不已,像天一樣運轉不息,所以主瀉而不藏。它們受納五髒產生的濁氣,叫“傳化之腑”。它們受納水穀濁氣卻不能久藏,需要把其中的精華輸送給五髒,把糟粕排出體外。所謂五髒,其功能是藏精貯陰而不瀉泄,保持陰精充滿,而不收受水穀。所謂六腑,其作用是要把食物消化、吸收、輸瀉出去,而不貯藏精氣,雖然常常是充實的,卻不像五髒那樣一直呈充滿狀態。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食物下咽以後,胃裏雖實,腸中卻是空的,等到食物下行後,腸中就會充實,而胃裏又空虛了,所以說六腑“實而不滿”,五髒“滿而不實”。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五穀之氣感應於脾,脾助胃以行津液。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等手足六經好像河流,腸胃好像大海,目、耳、鼻、口、前陰尿道與後陰肛門等九竅是水濁之氣貫注之地。因為肝開竅於目,肺開竅於鼻,脾開竅於口,腎開竅於耳及前後陰,而“心為五髒之主”,與各竅都有密切聯係。既然九竅都與五髒有關,而五髒功能的正常發揮又有賴於胃的功能正常,那麼九竅功能的正常與否也應與胃氣相關。也就是說,胃氣旺盛方能增進飲食,輸布精氣,五髒得精氣之養,九竅才能通利。《素問?通評虛實論》說:頭痛、耳鳴、九竅不通利,是腸胃病變引起的。胃氣虧虛,營養不足以供給五髒的需要,因此九竅就會出現各種病症。
《素問?經脈別論》說:食物進入胃裏,消化之後,一部分精微被輸散到肝髒,然後其精氣傳送到周身的筋絡;另一部分精微經過脾的轉輸上注入心,再浸淫到血脈裏去。氣血在經絡裏運行,並上歸於肺,肺在會合百脈以後,就把精氣輸送到皮毛。氣血相合,又流歸膻中之腑。膻中為宗氣所係,司呼吸、循經絡,行肺氣以達於心、脾、肝、腎四髒,使精氣歸於平衡。這種平衡調和的狀態,能從寸口部位的脈象表現出來,從而就可以判斷病人的死生。水液進入胃裏,放散精氣,上行輸送到脾髒;脾髒散布精華,又向上輸送到肺;肺氣通調水道,又下行輸送到膀胱。這樣,就使水液精氣四布於周身皮毛,通灌於五髒經脈,並隨著春、夏、秋、冬四時氣候、五髒功能狀態以及陰陽的盛衰,作出相應的調整,這大概就是水穀精氣在經脈中運行的正常生理現象。
《素問?生氣通天論》又說:精血的產生,根源於對飲食五味的攝取。但是,貯藏精血的五髒,又可因過食五味而受到傷害。過食酸味的東西,會使肝氣偏盛,脾氣因而受到克製,而呈現衰弱。過食鹹味的東西,會使骨氣受傷,肌肉枯槁,心氣受抑。過食甜味的東西,會使心氣喘悶,腎氣衰弱,麵色發黑。過食苦味的東西,會使脾氣受傷而不濡潤,胃氣也就壅滿。過食辛味的東西,會使筋脈漸漸縱弛,精神也就頹廢。因此,如果隨心所欲過食五味,必會招致各種疾病,故必須約束自己,使飲食有所節製,不要太過,太過就會傷其正。五味應當調和適當,使骨骼正直,筋脈柔和,氣血流通,腠理固密,這樣筋骨就會強健。如果能夠嚴格地遵循養生的法則去調攝,就可以享有天賦的壽數。
《素問?平人氣象論》說:人的生命活動以水穀之氣為本,所以斷絕了水穀,人就會死亡;經脈沒有胃氣,也是要死亡的。什麼是無胃氣?就是沒有從容緩和的脈象,並非表現為肝脈不見弦象,腎脈不見沉象。這是因為即使肝脈春弦,腎脈冬沉,如果脈象失去從容和緩以及正常的節律,就表明出現了沒有胃氣的真髒脈,真髒脈一出現,胃氣將絕,五髒真氣敗露,生命垂危。
我多次翻閱並參考《內經》的相關篇章,逐漸領悟到人體的元氣充足,都是由於脾胃之氣沒有受到損害,經過胃納脾輸,將化生的精微物質輸送給髒腑、經絡以滋養元氣,使宗氣旺盛,營衛暢達,機體的生理功能活動正常。倘若脾胃本來就虛弱,又不注意飲食節製,飲食過量,就會使脾胃損傷更重;脾胃一傷,飲食水穀的精微不能供養全身,人體的元氣自然不能充沛,防禦機能減退,也就不能抵抗外邪的侵襲,各種疾病都由此而產生。
胃化生人體氣血
《素問》中的各篇經文,旨意明朗,好像天空中的太陽和星辰一樣明亮,可是仍然害怕後世學醫者理解不透,所以再援引《靈樞》中的相關篇章進一步闡述其含義。如《靈樞?五癃津液別》說:水穀都從口進入體內,有酸、苦、甘、辛、鹹五味,分別注入相應的髒器以及人體氣、血、精、髓等精微物質彙聚的四海――氣海、血海、水穀之海和髓海。飲食所化的津液,各有一定的分布範圍。經由三焦氣化布散的精氣,可以溫潤肌肉、充養皮膚的叫津,那些流注於髒腑、官竅,以滑筋補骨、益腦髓而不布散的叫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