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剛三人出國後,熱鬧了半個月的老屋,終於回歸冷清。一老漢一條狗天天相守著。這老屋是一廳兩偏房的磚瓦房,門外是一個被竹柵欄圍成的園子,園裏栽有芒果樹、黃皮樹和桂花、白蘭花,時常花果香氣四溢。房子雖不豪華,卻是宜居之地。
紅孩子不用專門去遛彎兒,房裏、園裏空間不少,夠它跑的。大小便在園裏樹頭隨便拉,比住在城裏的高樓大廈自在多了。園門長開著,紅孩子可以自由進出,但它從不會單獨外出,不是怕,是落實宇超哥哥叮囑:陪好爺爺。
爺爺倒經常帶著紅孩子出門,田基上、雜市裏、老鄉家,爺爺去到那裏,就把紅孩子帶到哪裏。他們如影隨形,寒暑不相分,晝夜不相離。
日子在這不緊不慢中悄然過了九個春秋。那一年爺爺不慎從高處摔下,紅孩子用淒厲的汪叫聲喚來鄉鄰,但爺爺還是不治而去。
出殯時洪剛洪強兩家人都回來了,兄弟倆為老父親在五公裏外的公家墓園置了一塊墓地。因死者高齡,大家視為笑喪,所以出殯那天,來的人很多,倒也熱熱鬧鬧。老人一生清苦,想不到離開時竟有這一番哀榮。
真正悲傷的是子孫們。洪剛他們既悲痛又自責,“子欲孝而親不在”啊!巨大的悲痛令他們無遐顧及紅孩子,及至把喪事辦完,才想到代他們為老人送終的狗狗,可紅孩子早不知所往!洪剛他們村裏村外找個遍都了無影蹤,以為洪家人與紅孩子的十多年緣分已盡,一切隨緣吧。
第二年清明洪剛三口回國拜清,走近墓地,隻見一隻顏色暗淡,形容枯槁的泰迪蹲伏在爺爺的墓碑前,這不是紅孩子是誰?陳芳連忙撲上去,把它摟在懷裏,可紅孩子木然以對,再沒有十多年前丟後重逢的興奮。
洪剛找到墓園管理員探問究竟。管理員說:“去年送殯隊伍走後不久,它就出現在這裏,不吃不喝的,一刻都沒離開過。見它可憐,我們每天送水送食,否則不餓死也渴死了。期間有好心人想帶它走,它堅決不從。一直以來,不管風雨雷電,日曝夜寒,它不曾挪開半步。”
明白了,一切都明白了!孩子是跟著送殯隊伍過來的,而且親眼目睹爺爺被埋在這土丘下。它不知道爺爺為什麼會被埋在裏頭,但它相信爺爺還會出來找它,一定會的!所以它一刻都不肯離開,它怕爺爺出來時不見它,會傷心,很傷心。
洪家三口默然了,淚花閃爍。臨走,每人抱抱紅孩子,給管理員留下一筆資金,拜托他們照顧好紅孩子,便一步三回頭地向停車場走去。
告別了墓園,從此一幅畫麵將會縈繞在他們腦際,揮之不去:一方墓地,裏頭是爺爺,外麵守著紅孩子。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