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關注學生的心理
鏡像
作者:徐藝華
目前,我們把分數作為選拔人才的標準,誰取得高分誰就獲勝。可是,如果不把分數作為衡量人才的標準,那麼將會有許多寒窗苦讀的學生被擠出高校的大門。盡管如此,我還是認為健康的心理比高高的分數更重要。畢竟,教育要關注學生的心理。
一、“狼爸”“虎媽”的教育結果印證了華生的理論
行為主義的創始人,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指出,給我一打健康、健全的嬰兒,並讓我自己設定一個特殊的世界去撫養他們,我敢保證隨機選擇其中的任何一個,把他訓練成為我們選定的任何一種專家,諸如醫生、律師、藝術家、商界首領,甚至乞丐和小偷,而不考慮他的才能、嗜好、傾向、能力、職業和他祖先的種族。“狼爸”“虎媽”的教育方式印證了華生的理論。“狼爸”蕭百佑用“打”的教育方式,將四個孩子送進北京大學;“虎媽”蔡美兒“采用咒罵、威脅、賄賂、利誘等種種高壓手段,要求孩子沿著父母為其選擇的道路努力”,結果她的兩個女兒不僅保持著門門功課皆“A”的全優紀錄,而且在鋼琴演奏方麵有不俗的表現。
我認為,“狼爸”“虎媽”的教育效果顯著,至少有三點原因。一是他們對孩子非常了解,其教育方法適合孩子。二是他們的教育方法並非簡單粗暴的打和罵,其對孩子的嚴厲和強製是適度的。三是在他們的教育之下,孩子的心理始終是健康的。
不過,有些教育專家認為,“狼爸”“虎媽”的教育方式並非適用於所有的孩子,對於服從性強的孩子,這種教育方法的潛力非常大。換句話說,這種教育方式能夠讓遵從並良好執行這一方法的孩子得到較大的發展。反之,如果孩子的叛逆性非常強,這種教育方法就可能引起比較嚴重的後果,即孩子強烈的叛逆和抗拒。如果孩子從小到大一直處在叛逆和抗拒的狀態裏,必然會出現一些心理障礙,甚至產生一些心理疾病。
二、教育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
蘇霍姆林斯基說,“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變成單純學習知識。如果我們力求使兒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專注到功課上去,他的生活就會變得不堪忍受。他不僅應該是一個學生,而且首先應該是一個有多方麵興趣、要求和願望的人”。
2011年,某村九年級男生王某在中考前的一個月殺死了自己的父親。原本,王某在學校表現好、成績好,很有前途。可是,他的家庭有些問題:他那嗜酒的父親常常在酒後毆打他的母親。在中考前的一個月,他的父親酒後再次毆打他的母親。於是,王某忍無可忍,他舉起刀刺向了自己的父親……
這個悲劇的發生肯定有很多緣由。麵對家庭暴力,王某一直壓抑自己。在中考前,家庭暴力再次發生。這一次,超出了王某的心理承受極限,釀成了悲劇。如果教師能多多關注中考前學生的心理狀況,如果家長能好好了解中考前孩子的心理變化,那麼這樣的慘案也許就不會發生。
由於心理教育的缺失,悲劇還在不可避免地上演。幾年前,某中學的高二學生徐某殺害了自己的母親,其根本原因在於壓力太大,壓抑太久。母親希望徐某考上名牌大學,可是升入高中後,徐某的學習成績不斷下滑。母親非常著急,於是限製徐某打電話,不準徐某和同學打球,上廁所都不讓徐某關門,擔心他在裏麵看閑書浪費時間。母親告訴徐某,現在要忍耐,考上大學後一切就自由了。一個孩子在青少年時期,沒有自己的空間,沒有喘息的機會,倍感窒息,進而對母親的逼迫產生抗拒的心理。某天,吃完飯徐某想看一會兒電視,母親不僅不讓看,還數落他。於是,徐某怒火中燒,失去理智,拿起手邊的榔頭,朝母親的頭上打去……後來,記者訪問身陷囹圄的徐某。那個內心充滿愧疚和自責的孩子說:“如果生命可以替換,那麼我願意用自己的生命換回媽媽的生命……”當初,如果徐某的母親了解徐某的心理狀態,關注徐某的心理健康,那麼這樣的悲劇也許就不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