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

“學生過度用網是近幾年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調查顯示, 70.4%的學生的用網時間在平均每天2小時以內,比較適度。過度用網的學生人數不多,1.4%的學生過度使用網絡,10.6%的學生趨於過度用網,但對這些學生個體來說,問題不容小視。”

——《2012年度北京市中小學生網絡生活方式藍皮書》

“這些年,部分高校似乎有這樣的潛意識:隻要學生不出事就天下太平,對已成年的學生像對未成年人那樣過度嗬護,不敢嚴格要求。如果說怕出意外就取消長跑,要是有人提出備考緊張會導致失眠,是否就要取消考試呢?這是以媚俗嬌慣取代嚴師大愛。”

最近有報道稱很多高校在平時考核與運動會中取消了3 000米以上的長跑項目,許多中小學的校園運動會的田徑項目也悄然“縮水”,學校回應稱這是因為大部分學生體能達不到要求,怕上場有危險。如今,學生體質下降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許多網友對學校的這項決策提出質疑。

“近兩個世紀以來,由於技術上的巨大成功,也包括社會科學知識的巨大成功,人們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自然法則和社會法則對人類自由的限製,但同時也迎來了一個思想貧乏的時代。人類近一兩個世紀以來的巨大發展基本上是基於20世紀以前的思想家和哲學家們的思想。因此,我更希望在新世紀裏,將‘知識的時代’轉化為‘思想的時代’,即成為一個一流思想家和哲學家輩出的時代。”

——複旦大學校長楊玉良談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校外培訓模式模仿學校的教育體係,隻是因為主流教育係統的存在而存在,就像滋生在‘影子’裏,而且其規模和模式隨著主流係統規模和模式的變化而變化。此外,幾乎所有的社會,對主流的關注遠遠超過對‘影子’的關注,校外培訓也因此而存在於‘影子’裏。結合實際而言,當學校教學質量好的時候,處於‘影子’中的校外培訓機構就會偃旗息鼓,但當學校表現欠佳的時候,校外培訓機構就會異常活躍。”

“影子教育”研究專家,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國際教育規劃研究所所長,香港大學比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馬克·貝磊(Mark Bray)教授談風靡全球的校外培訓。

“我申請退學,不想把理想葬送在無聊的考試中,我的理想就是和心愛女孩一起生活,哪怕以砍柴、撿破爛為生。”

近日,珠海10歲男孩馮邵一在退學申請書上這樣寫道。有網友認為,馮邵一的想法的確有些天真,但是,他用他的“天真”給這個社會出了一道思考題,如何讓孩子們“更舒服、更自由地去讀書”,他也給每一個人提了一個醒:你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人生嗎?你有足夠的勇氣去追尋愛和理想嗎?

“所謂‘過度教育’是指一個人所受的教育水平大於他所從事的工作所需要的教育水平,如大學生掏糞工、研究生清潔工等,反之則是‘教育不足’,如山區代課教師。由於高等教育的快速擴展、區域發展不平衡以及勞動力市場的製度性分割等原因,中國教育在整體不足的情況下,出現了局部的過度教育。從地區分布看,東部和中部的過度教育發生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從行業層次看,過度教育發生率偏高的行業分別為金融保險業、教育文化藝術及廣播電視業、國家黨政機關和社會團體、科學研究和綜合技術服務業、農林牧漁業。”

——《2012中國勞動力市場報告》

“以往存在這樣一個認識誤區:老師認真教學,受到學生愛戴,就成為楷模和典範。但實際上,老師認真教學,是一種職業道德的底線,是一個基本的要求,也是我們必須轉變的一個觀念。隻有這樣,所謂‘善待學生’才能有一個邏輯的起點。”

—— 中山大學前校長黃達人

(責任編輯:馬瀟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