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壇抒懷
作者:王棟生
20世紀50年代,我讀小學,當時讀的書並不多,讀完初中就鬧“文革”,問題沒有顯出來。當我走上社會,認識到自己讀書過少時,已經來不及了。因為我誤了“時”。如同農耕一樣,“時節”極其重要。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有最適合閱讀的書籍,當時不讀,指望以後再補,是很多人的想法;可是當我們到了有些空閑,以為可以補課時,就會發現,已經形成了障礙,即使秉燭之明強於昧行,終不如日出之陽啊!
多年在高中教學,我發現學生的閱讀積累差異很大:高層次的,閱讀視野開闊,積累豐厚,在課堂上反應敏捷,思路比較靈活;而缺乏閱讀習慣的學生,讀書少,有些甚至連配套讀本也沒有讀完,這些學生在課堂上常常無法聽懂教師的解說,即使教師一再啟發,往往也沒有什麼反應。在高一階段,同一班的學生,閱讀理解差異之大往往會讓教師的教學處在非常矛盾的狀態,因為很難找到一個適應兩端的切入點。我認識的一些學生,到了高三,仍然看不出一篇文章的大概意思,無法清晰地陳述一件並不複雜的事,仍然無法寫出500字以上的文章。形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往往在於小學階段就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到了中學,即使花很多的時間去努力,效果總不是很好。
很多老師都有這樣的經驗:學生在兒童時期養成的閱讀習慣,常常基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們接觸書本是出於好奇心,來自書本的知識引發他的求知欲,這種不斷給他們帶去愉快的經曆形成了他的閱讀興趣。在這一時期形成的閱讀能力有可能支持他走過很長的一段路,並能克服學習困難,往高處飛翔。然而,在這對兒童來說最重要的閱讀階段,學校、社會和家庭有沒有真正認識到閱讀的重要呢?有沒有抓住這個“時”來培育呢?可以看到,許多家庭自身沒有“閱讀”的環境,即使讓孩子讀些書,也未必意識到閱讀是極為重要的基本能力(充其量讓孩子背誦幾首古詩以向親友展示),更多的家長把孩子送往各種各樣的“特長班”,以爭得一塊進入名校的敲門磚,而不知道為此付出的代價有可能讓孩子造成終生遺憾。
和閱讀能力一樣,計算能力也是基礎能力。但是,在基礎教育階段,誘惑大批兒童和少年用寶貴的閱讀時間去上所謂“奧數班”,讓他們沒完沒了地做習題,參加競賽,這是極不負責的。不顧兒童有沒有學習興趣,強行把有可能在以後要學的東西提前到兒童時代、少年時代來完成,這樣的選擇會有什麼樣的後果?顯而易見的是,兒童被迫放棄了必須在這個階段完成的閱讀任務,他們無法在這個階段積累必需的經驗,一句話——他們誤了“時”,他們的成長將多出一些原本沒有的困難。
(王棟生,基礎教育專家、著名特級教師、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教授級高級教師,筆名吳非,著名雜文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