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臨床常用補益方劑(1 / 3)

氣、血、陰、陽是人體的物質基礎及功能活動的動力,一旦虧損,必然影響人體正常的功能活動,治當補益。由於人之虛損不足有氣、血、陰、陽之不同,補益藥即具有補益氣、血、陰、陽的作用。故本補益藥分為補氣、補血、氣血雙補、補陰、補陽、陰陽並補6類。

補氣類藥具有益氣補中,健脾養肺的作用,適用於氣虛證。症見食少便溏,倦怠乏力,少氣懶言,語聲低微,麵色咣白,頭暈自汗等。

補血類藥具有養血和血作用,適用於血虛證。症見麵色萎白,唇爪淡白,頭暈眼花,心悸失眠,毛發枯燥,經少色淡質稀等。

氣血雙補類藥具有益氣養血作用,適用於氣血兩虧之證。症見頭暈目眩,心悸氣短,肢體倦怠,麵色無華等。

補陰類藥具有滋補陰液作用,適用於陰虛證。症見形體消瘦,腰疫腿軟,口燥咽幹,五心煩熱,或潮熱盜汗,或失眠、多夢,或咳嗽、咯血,或夢遺、便秘等。

補陽類藥具有溫補真陽作用,適用於陰虛證。症見形寒肢冷,腰膝竣軟或冷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反頻數,或陽痿早瀉,或宮寒不孕等。

陰陽並補類藥具有滋陰壯陽的作用,適用於陰陽兩虛證。

(一)補氣劑

1.四君子湯(《和劑局方》)

“組成”人參6g(或黨參12~15g),白術9g,茯苓12g,炙甘草6g。

“用法”水煎2次分服。

“功效”補氣,健脾,養胃。

“主治”脾胃氣虛,運化力弱,飲食減少,大便溏瀉,麵色萎白,語言輕微,全身無力,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或沉緩。

2.七昧白術散(《小兒藥證直訣》)

“組成”黨參lgg,白術、茯苓、藿香、葛根各9g,木香4.5g,炙甘草3g。

“用法”水煎2次分服。

“功效”健脾止瀉,解熱生津。

“主治”脾胃久虛,納運不健,身熱乏力,大便溏瀉。及脾氣下脫之消渴,症見煩渴多飲,多食易饑,或納食減少,尿多脂膏泡沫等。

3.資生丸(又名資生健脾丸,《先醒齋醫學廣筆記》)

“組成”黨參、白術各90g,茯苓、山藥、蓮子肉、陳皮、麥芽、神曲各60g,薏苡仁、芡實、白扁豆、砂仁、山楂各45g,藿香、桔梗、甘草各30g,白蔻仁24g,黃連12g。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9g。

“用法”每次服2丸,每日2次。

“功效”調理脾胃,益氣安胎。

“主治”妊娠脾虛嘔吐,或胎滑不固。

4.八珍糕(《湯頭歌訣詳解》)

“組成”黨參90g,白術60g,陳皮45g,茯苓、懷山藥、蓮子肉、薏苡仁、白扁豆、芡實各180g,粳米、糯米各2 500g。

“用法”共磨細末,加白糖500g,調勻烤製成糕,作茶點充饑食之。

“功效”健脾補氣,強身防病。

“主治”小兒脾胃虛弱,飲食不化,形瘦色萎,腹膨便溏。

5.補中益氣湯(《脾胃論》)

“組成”黃芪15g,黨參、白術各12g,當歸9g,陳皮、炙甘草各6g,柴胡、升麻各3g。

“用法”水煎2次分服。如為蜜丸,每次9g,每日2~3次,溫開水送服。

“功效”調補脾胃,升陽益氣。

“主治”氣虛發熱。症見身熱自汗,渴喜熱飲,頭痛惡寒,少氣懶言,脈雖洪大,按之虛軟。氣虛下陷引起的胃下垂,子宮脫垂,脫肛,久瀉等一切陽虛下陷之症。

6.玉液湯(《醫學衷中參西錄》)

“組成”生山藥30g,生黃芪15g,知母18g,生雞內金(搗細)6g,五味子、天花粉各9g,葛根4.5g。

“用法”水煎2次分服。每日1劑。

“功效”升氣止渴。

“主治”消渴證。口渴引飲,小便頻數,或尿有甜味。

7.玉屏風散(《丹溪心法》)

“組成”黃芪、防風各30g,白術60g。

“用法”研為細末,每次6g,每日2~3次,溫水調下。

“功效”補氣,固表,止汗。

“主治”表虛自汗,以及體虛易於感冒者。

8.保元湯(《博愛心鑒》)

“組成”黃芪18g,黨參15g,炙甘草3g,肉桂(春夏)1.5g、(秋冬)2.4g,生薑2片。

“用法”水煎2次分服。

“功效”補氣溫陽,托裏排毒。

“主治”虛損勞怯,元氣不足,倦怠無力,少氣畏寒,亦治痘瘡陽虛,塌陷不起。

9.生脈散(《內外傷辨惑論》)

“組成”人參6g(或黨參15g),麥冬12g,五味子6g(打碎)。

“用法”水煎服。

“功效”益氣斂汗,養陰生津。

“主治”暑熱傷氣,汗出過多,氣津兩傷,症見口幹作渴,氣短懶言,肢體倦怠,眩暈少神,脈虛;久咳不止,肺虛陰傷,症見嗆咳少痰,短氣自汗,口幹舌燥,脈虛等症。

10.獨參湯(《校注婦科良方》)

“組成”人參30g。

“用法”水煎成濃汁(宜慢火煎),不拘時一次服下。

“功效”補氣固脫。

“主治”大出血,創傷性休克,心力衰竭,或婦女血崩、產後血暈,或大汗、大下之後,以及其他重危病,症見麵色蒼白、精神淡漠、肢冷、汗多、脈微細欲絕等。多用於重病的搶救。

11.升壓湯(經驗方)

“組成”黨參、黃精、炙甘草各30g。

“用法”水煎濃汁,頓服。

“主治”用於搶救休克、血壓下降的病例有一定的作用。

(二)補血劑

1.四物湯(《仙授理傷續斷秘方》)

“組成”熟地黃15g,當歸12g,白芍9g,川芎6g。

“用法”水煎濃汁,分2次服。

“功效”補血調經。

“主治”血虛血滯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崩漏,以及一切血虛證而見脈細、舌質淡者。

2.補肝湯(《醫宗金鑒》)

“組成”即四物湯加酸棗仁、木瓜、炙甘草所組成。

“功效”養血柔肝。

“主治”治肝血不足,頭目眩暈、少寐、婦女月經量少,以及血不榮筋,肢麻;轉筋(腓腸肌痙攣)、爪甲不榮等症。必要時還可加入雞血藤、桑寄生、續斷、枸杞子、懷牛膝等藥。

3.當歸補血湯(《內外傷辨惑論》)

“組成”炙黃芪30g,當歸(酒洗)6g。

“用法”水煎取濃汁服。

“功效”補氣生血,退熱托瘡。

“主治”勞倦內傷,或大失血後,氣弱血虛,陽浮外越。症見肌熱麵赤,口渴欲飲,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以及婦女經期、產後血虛發熱、頭痛。或瘡瘍滯後,久不愈合者。

4.歸脾湯(《濟生方》)

“組成”人參3g(或黨參12g),炙黃芪15g,炒白術、茯苓、當歸、炒棗仁、桂圓肉各9g,遠誌6g,木香3g,炙甘草4.5g,生薑2片,大棗3枚(擘)。

“用法”水煎2次分服。丸劑每次9g,每日2~3次服。

“功效”健脾養心,益氣補血。

“主治”心脾虧損,氣血不足,驚悸怔忡,失眠健忘,食少體倦;及婦女脾虛氣弱,崩漏下血之症。

5.炙甘草湯(又名複脈湯,《傷寒論》)

“組成”炙甘草15g,人參6g(或用黨參15g),生地黃30g,桂枝、阿膠(烊化)、麥冬、麻仁、生薑片各9g,大棗10枚(擘)。

“用法”酒水各半同煎2次分服。

“功效”益氣養血,通陽複脈,滋陰寧神。

“主治”氣虛血少所致的心悸、脈結代,舌光少苔;或虛勞肺痿,症見咳吐涎沫,虛煩不寐,或贏瘦身熱,自汗盜汗,咽幹舌躁,大便幹,脈虛數者。

6.當歸散(《金匱要略》)

“組成”當歸、芍藥、川芎、黃芩各500g,白術250g。

“用法”共為細末,每次6g,每日2次,溫黃酒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