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麵介紹秦國的第一次伐楚戰爭時,我們曾經提到過,由於昌平君在郢陳起兵反秦,導致了李信軍大敗。李信軍敗後,郢陳及其附近地區被楚軍占領,楚軍以郢陳為基地,大舉西進,進攻秦國。王翦統領六十萬秦軍反擊攻楚,郢陳是他首先必須攻克的地區;昌平君所統領的叛軍,是他必須首先打擊的對象。
第二次伐楚戰爭中,“郢陳攻防戰”這場雙方激烈衝突而又很有看點的戰役,竟然又成為一樁失載的曆史疑案,史書中對於王翦軍出動以後,郢陳地區秦楚兩軍的動向,昌平君與王翦這兩位舊日同僚之間的直接過招,竟然都沒有記載。。
應該如實記載的史官們卻故意“為尊者諱”,沒有記載這場重要的戰役,難道這場戰役就此會湮沒在曆史的長河中了,還是“默默無語”,不得不留待將來,留待新的曆史證據出現。曆史的證據可能出現在官修的史書和民間的筆記裏,也可能出現在墓碑上。幸運的是,曆史愛好者們的等待,終於有了結果,新的證據出土了。這個新的證據就出土於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
在睡虎地被發掘的多座墓葬中,有一座被編號為四號墓的秦墓,從這座墓中,出土了兩封秦軍士兵的家信。這兩封家信,是迄今為止我們所見到的中國曆史上最早的家信實物,非常寶貴。特別有意思的是,這兩封家信的寄出時間,正好是王翦軍出動後的秦王政二十四年,而發信的地點呢,恰恰在秦楚兩軍交戰的郢陳前線。
這種千年難遇的巧合,自然使我們想到,失載的郢陳攻防戰的曆史,會不會從這兩封家信中透露出一些消息呢?讓我們從頭讀信,細細體味,用心搜尋。
兩封家信的收信人,同是一位叫作“中“(衷)的人。兩封家信的發信人,一位叫作“黑夫“,一位叫作“驚“,是中的兩位兄弟。中是長兄,與母親住在一起,照料著整個家庭。大弟弟驚已經結婚,生有一位女兒。黑夫未婚,應是最小的弟弟。
我們先來看幼弟黑夫所寫的信。黑夫在信中首先問候大哥,再問候母親,離別後是否一切安好。他在信中說,不久前在淮陽前線與同樣從軍的哥哥驚相會,兩人都很還好,請母親和家人放心。然後,黑夫請求送些零用錢來,也請母親在家鄉買些絲布,做成夏衣,與錢一道送來。
看得出來,黑夫是個會過日子的人,他在信上說,如果家鄉的絲布太貴的話,就隻送錢來,自己在當地買絲布做夏衣。
黑夫還有個特點,就是他親情很濃厚,他在信的末尾問候家中的其他親人。他問候姑媽,問候姐妹,問候鄰裏的親人,也代從軍的哥哥驚問候驚的妻子和家人,真正做到了禮節周全。
驚是寫第二封信的人,他在問候了哥哥中和母親以後,也談到自己與黑夫一道同在淮陽軍中,二人都“安然無恙“。與黑夫一樣,驚也請母親送錢和布來。與黑夫不同的是,驚的性子比較急,說話也直接了當,他寫明送錢五百到六百,要布二丈五尺以上。從他的信上看得出焦慮之情,他要得很急,甚至寫了不馬上送來,就會急死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