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麵的意識和態度比疾病本身更可個白,而隻要你快樂,身體就可以自動產生你所需要的一切藥物。你可以什麼都不注意,但隻要注意心理平衡,你就掌握了通向健康的金鑰匙!
如果你對可能到來的疾病充滿了恐懼,那麼往往會導致更多意想不到的疾病產生。現代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有句名言:“病人的本能就是病人的醫生,而醫生隻是幫助本能的。”21世紀的健康新格言是:“最好的醫生是自己,最好的處方是知識。”對於每個人來說,重要的不隻是知道如何看病吃藥,而是以平常心正確地對待疾病,把疾病看成是一種正常現象。
健康是我們最大的財富,那麼,如何保持一生良好的身心健康呢?健康分身、心兩方麵。在身體的一方麵我們中國人常說“病從口入”,在心靈的一方麵我們中國人則一直強調“病由心生”。人類的大多數疾病都是由於不良情緒引起的;要徹底根治這些疾病,關鍵是消除病人的負麵情緒、培養病人的“成熟性格”,單靠其他任何的治療方式都隻能是事倍功半!
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人們更加長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注重身體健康。許多人都會擔心自己的健康狀況不佳。如何成為一個健康快樂的現代人,是社會發展的要求,也是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必然結果。我們隻有建立起健康的思維模式,不懼個白疾病,把心理上的自我破壞態度轉變為自我治愈態度,我們就可以啟動身體的自動恢複機製,從而逐漸康複。
現代社會的人麵臨著各種各樣的挑戰,每個人或許都有心理的困惑,甚至心理疾病。不論你處於人生哪個階段,生活中難免產生一些心理上的煩惱和憂愁,讓你的快樂和幸福消失。而如果你企圖一浪平息一浪,卻反倒會出現更多的波浪,極力要消除症狀,結果反而接二連三地出現新的症狀,最後弄得不可收拾。不要光想著治病,首先要成為一個有益於他人的人,把治病看成一件小事。
俗話說:快樂的身體不生病,生病的身體不快樂。有什麼別有病,沒什麼別沒錢。這是現實社會生活中老百姓最真實的心態。在一切幸福中,人的健康甚至超過任何其他幸福。病由心生,不要無病“想”病,即使生了病,也不要陣腳大亂而胡亂投醫。應要順其自然,以積極的人生態度,樂觀看待病痛,及時接受必要的治療。真正做到有病早知道,小病早治療,大病變小病,危重病變平安病,以永葆身體健康,青春常駐。
小到感冒,大到癌症,疾病帶給個體的必定是難受和不悅,於是我們總是對疾病的到來感到不安和恐懼。但是放眼來看,在人類進化的漫漫旅途中,疾病曾與我們的先祖如影隨形,一路走來。雖然麵對病痛,麵對死亡時,我們並不需要有“犧牲我一個,幸福後來人”的大義凜然,但是坦然的心態卻會讓我們的生命更加精彩,更加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