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節 萍兒長大了(1 / 3)

讓吳凡跳起來的原因隻有一個:張遼在信中說,丁原病逝了。

目前張遼成為丁原原班人馬的主將,率領著這支流浪軍離開了汝南的宋縣,在中原各地轉輾轉。吳凡看到這封信的時候,張遼這支流浪軍已經趕往廬江去了。

吳凡看到這封信,自然要感到吃驚,驚的是觀星閣的兩次預見居然全部應驗。臨下線的時候,由於係統倒計時趕得緊,吳凡曾經想給張遼額外多寫幾封書信的計劃因此擱淺,轉而隻是寫了一封和其它人內容差不多的拉攏感情的書信。

下線後,吳凡就為這件事處心積慮,不過他又寬慰自己:觀星閣的預見不見得都會應驗,係統不是都說了要以遊戲的心態對待嘛。

於是,一直含著這顆寬心丸的吳凡,在看到丁原果然病死的消息後,自然要驚詫一番了。

驚詫之餘,吳凡也有一份慶幸:幸虧其它領主玩家與張遼的關係極少有達到認識程度的,否則此時張遼身為流浪軍,正是四處找尋安身之地的時候,如果有關係交厚的領主玩家向他提出邀請難保張遼不會應邀,一旦他在某個玩家領地駐紮下去,再想把他拉過來可就費了勁了。

丁原在病逝前之所以一直駐紮在汝南的宋縣,就是因為和宋縣的縣丞關係不錯,因此雖然其間有眾多領主玩家有去拉攏和遊說,丁原卻始終沒有離開宋縣。究其原因,無外乎“吃人家嘴軟,拿人家手短”,在宋縣縣丞不肯放行的情況下,以丁原重視義理的性格自然不好擅自離開。而張遼的性格也是如此。

於是,吳凡抓緊時間,立即給張遼寫了一封言之懇切的邀請信,希望張遼率隊來魔龍鎮長駐,由魔龍鎮提供軍糧物資,供養他手下這支流浪軍。

這封信吳凡寫得頗為認真,用了兩個多小時才算完成。信寫完後,吳凡又拿起來看了數遍,對細節進行修整,直到自己已經挑不出任何暇疵了,這才走出村鎮大廳,來到官家設在村鎮的郵驛,把信交給信差。

郵驛的作用就是通信,中國古代的郵驛是官府通傳官文的機構,並不為民間服務。但遊戲就沒必要這麼較真了,為了方便玩家最大限度地體現娛樂性,係統故意將郵驛的功能放開到民間,所有鎮以上的領地都設有官府的郵驛,實際上就相當於現在的郵政。

送出了信,吳凡輕鬆了一些,以廬江與廣陵之間的距離,張遼大概在半個月以內就會收到自己的這封邀請信,接下來自己所要做的就是靜候回音了。對於張遼能否應邀而來,吳凡是比較樂觀的,前麵張遼曾經主動來到魔龍鎮拜訪自己,這就足以說明二人的關係雖然表麵上隻是“好意”,但距離“親密”卻已經隻有一絲一毫的距離;加之張遼現在急需一個穩定的駐紮所在,麵對自己這位好朋友的邀請,隻要他還沒有找到適合的落腳之地,就一定不會拒絕。

從郵驛出來,吳凡直接前往魔龍鎮的農田區。

洪災過後,江淮一帶的農田由於江泥的作用,產量永久提升5%;這當然是一個好消息,但對吳凡的魔龍鎮來講就不盡然了。原因無他,吳凡早在農田開發初始,就故意選擇在了東麵的丘陵坡地上,由於地勢較高,洪水根本淹不到這裏。於是,既便在洪水尚未完全褪去之時,魔龍鎮的農民依然可以乘坐漁船前往丘陵坡地,進行種植和收獲工作,這也直接造成了魔龍鎮在整個洪災期間一直都有充足的糧食可供村鎮居民食用,並以高額價格向受災村鎮販賣。

不過,洪災過去之後,由於農田沒有被水淹沒,自然就沒有淤泥覆蓋其上。這樣一來,係統當然不會認帳,魔龍鎮的農田在洪水剛剛褪去時仍然為洪災前的正常產量。好在程富貴深知淤泥對增強土地肥力的作用,因此在清理村鎮周邊地區的淤泥時,特意讓村民都運到農田去。他本不知道係統增產這回事,卻因為錯打錯著而迎合了係統的判定標準,因此魔龍鎮目前的農田也和其它江淮地帶的受災農田一樣,永久增產5%。

不得不說程富貴在這兩年半的時間裏,把魔龍鎮治理得非常出色,甚至已經大大超出了吳凡的預期。至於此前讓吳凡最為擔心的貪汙挪用村鎮存金問題,程富貴的表現同樣讓吳凡甚是寬慰,二年半的時間,每個月村鎮的財政收支情況程富貴都理順得井井有條,一絲不苟,帳目明細;經過吳凡用鎮長職權查證後(這是係統賦予領主玩家的功能,NPC對此不知情),詳情基本吻合。所差之處,就是隔個五天十天,程富貴會支出幾兩銀子去酒館買些酒菜,回到住處小小地腐敗一下。方雄對此也有所觀察,對吳凡提起過此事。

對此,吳凡是報著寬仁的態度去看待的,畢竟二年半的時間裏,魔龍鎮的所有政務都壓在了程富貴一個人肩上,並且還包括對外關係處理,倒賣糧食等等,為村鎮賺取了大量的黃金。如果自己當時在遊戲裏,一定會對程富貴重賞;於此,程富貴每隔一段時間買上一些酒菜犒勞自己,在吳凡眼裏也就無足輕重了,甚至看作是理所當然。

吳凡此時趕去農田,實際上就是為了去看看程富貴,聽說他現在正在農田裏。

臨近農田,就聽見程富貴尖著嗓子吆五喝六——

“都給我麻利點,別磨磨蹭蹭的!”

“你們幾個在那說什麼呢?工作期間都把嘴給我閉上,以為我看不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