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作為文學體裁的一種,是比較平民化的,並沒有像大多數人所認為的那麼高雅。給它譜了曲它就是歌,所以它就是歌詞。
詩就是歌詞,和現在類似,詩人寫歌詞,別人拿去和著曲子唱,有時自己也唱,誰聽到了也可以拿去唱,一傳十,十傳百,詩人的名氣就傳開了。
這也是古代詩人比較有名氣的原因,古時候的詩人就相當於現代的歌手,舉個例子,可以說周傑倫是現代的李煜。不同的是,以前是寫詩的人出名,現在是唱歌的人出名;相同的是,他們的詩歌很出名,他們都是憑借詩歌出的名。
詩人給歌曲寫詞,並憑借歌曲的流傳而獲得名聲。從另一個角度上看,詩人也是社會輿論和潮流的引領者,詩人首先多為士這一階層,處於賤民與貴族兩個階層之間的緩衝地帶,也是這兩個階層間的紐帶。
平民與貴族怎麼分辨?最簡單粗暴的方法就是看他們識不識字!不錯,古代教育不發達,平民沒有多少識字的機會,但不代表他們不會說話,不會聽話,不會思考。
於是,歌曲成為了市井間輿論的傳播工具,其中粗礪的也有童謠。好的詩詞當然更容易在上層文化高等處傳播開。
於是,為了揚名,也有人請有名的詩人給自己作詩。當然不能直接找來詩人說,你給我寫詩,寫好了如何,寫不好了又如何。要委婉,我要開個宴會,請誰誰誰來,把請柬送去。好,客人來了,好菜好酒伺候上,席間玩個遊戲,什麼遊戲?當然是寫詩的遊戲。
東道主不是權貴名士就是相交友人,前者不能掃麵子,權貴要交好,名士也要交好,而朋友也不能虧待了,寫個詩嘛,互惠互利,詩人金口一張而驚坐,大筆一揮而傳世,《江南逢李龜年》、《望海潮》、《長門賦》、《將進酒》等等燴炙人口的詩詞曲賦就這麼誕生了。
詩人,寫詩的人,不寫詩的人,僅僅是人。許多詩人的一生成就僅僅是幾句撐起麵皮的好句子。畢竟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俯身於帝王足下的世人,命運價值皆是由一個人去確定的。
所以在古代,詩常用來顯示一個人的文筆才華,或用來表述一個人的心胸抱負,更多的,隻是發個屈怨,訴說情感……玩個文筆遊戲。
不錯,詩文,遊戲爾。
但賈島做詩反複思考,李賀做詩嘔心瀝血,又怎麼回事?遊戲是遊戲,但如果把遊戲當成生命,這就成了文化,成了道,成了一條路。
柳永當不了官,李白當不上官,大詩人一個個當不好官,為什麼?當然不是你們老把皇帝比做美人兒(也不是沒有這個可能)。詩詞再好再妙也擺不上台麵,中看不中吃。
故而說詩詞乃是小道爾。
你王安石詩好詞好,改革好了嗎?你嶽飛好一個《滿江紅》,從頭收拾舊山河,宋朝哪去了?你們怪朝中多奸佞?
也不是沒有詩人做成事的,曹操,曹丕,***,但這些都是領袖,也有寫詩做詞被人取了小命的皇帝。曹操曹丕***,他們成事靠的不是運氣,也不是詩詞。
他們是腳踏實地的做事,詩詞隻是抒發情誌的工具,幸甚至哉,歌以詠誌,不過爾爾。
所以說,不是詩人做成了事,而是政客寫了詩。
那麼寫詩真的不重要嗎?不,寫詩是很重要的。
相比起《六國論》《孫子兵法》《四書五經》,《滿江紅》《春曉》《憫農》這樣篇短易記的更容易在平民百娃中流傳開來,如果說中華精神是一棵大樹,儒.家員主根,百家為支幹,那詩辭曲賦就是其葉花果。
況且,詩一開始就是平頭百姓的作品,中華史上第一部詩集《詩》裏的《國風》,幾乎全是百姓所做,由專司官員去民間收集——釆風就是這麼來的。這本書更是被作為士子必學書籍而流傳至今。
那麼詩到底是什麼呢?先講一下詩意,詩情畫意。
詩意是藝術的根源。
藝術是一種表達方式,用來傳達發現者所發現的詩意。由形而上變成形而下,由抽象變成現實,這種使詩意由虛轉實的過程則被稱為創作,在創作的過程中,會丟失一部分,增加一部分,這就產生了誤差。
草叢裏生長了一叢菌菇,菌菇成熟了散發出許許多多孢子。每一片葉子得到一個孢子,有草葉,有花葉,有樹葉,每片葉子各不相同,長出的菌子雖是同一種,但也各有不同,這就是那一萬個哈姆雷特或者哈姆萊特。
但是這一萬個王子都是錯的嗎?
不,是那一萬個讀詩的人感受到了詩意,用他們的知識意識重新構建,這才產生一萬個王子,每一個王子都是王子,甚至每個王子都是一開始誕生的那一個王子。
詩意便如此寄存在詩中,從作品中去找它,隻能得到一個似是而非,似有而無的感觸,就如盲人摸象,未見全象,所知相合,則非象矣。
隻可意會不可言傳,非不得言傳,是難以以言傳之,或是看破卻不能說破,這就是詩意,也是寫詩的目的所在,更是欣賞詩的樂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