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滄師專設施農業生產技術專業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應用技術
作者:於龍鳳 安福全
摘要:高職教育的本質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它對社會區域經濟的發展起著直接的作用,專業建設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本文以臨滄師專設施農業生產技術專業為例,在辦學曆史、專業建設思路、師資隊伍建設、實訓條件建設、校企合作內涵建設等方麵進行探索和實踐。
關鍵詞:高職教育;專業建設;探索;實踐
【分類號】:S2-4
20多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已經發展成為一種大眾化的高等教育形式。高職教育的本質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它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起著直接的作用,具體表現在一是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撐;二是為繼續教育提供培訓場所,是構建終身教育體係的重要環節;三是為技術革新提供創造和實驗的基地[1]。專業建設是實施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載體和途徑,是高職教育教學工作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的橋梁與紐帶,是學校與社會相互融合的交叉點,是學校教學工作主動地、靈活地適應社會需求的關鍵環節[2-5]。
臨滄市地處橫斷山係怒山山脈南延部分,屬滇西縱穀區。全境重巒疊嶂,群峰縱橫,屬亞熱帶低緯高原山地季風氣候;地形地勢複雜,最高海拔3540米,最低海拔450米,境內有終年積雪雪山兩座,是一個多種氣候類型的地區,生物資源較豐富。全市有喬木89個科436個屬3700多種,其中商品木材樹種70個科271種、常用商品木材樹種27種、主要珍貴樹種21種、主要經濟林樹種28種。臨滄現已發展成雲南省最大的茶葉、蔗糖、酒業生產基地,雲南省第二大橡膠產業基地,雲南省最具發展潛力的新煙區之一。農業是臨滄市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目前,臨滄全市包括茶葉、蔗糖、釀酒、橡膠、烤煙、核桃、水果、中藥材及畜牧業等在內的生物產業總產值已近百億元,優勢生物產業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支柱地位進一步提升。臨滄師範高等專科學校位於雲南省臨滄市,因此,作為臨滄唯一一所高校的設施農業生產技術專業是研究生物的起源、生物的栽培利用、植物的種質資源以及進行作物育種的最佳場所。
根據雲南省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特點,作者從辦學曆史、專業建設思路、師資隊伍建設、實訓條件建設、校企合作內涵建設等方麵進行了探索和實踐,以期在同類院校中進行交流,提高我校專業建設的效果。
一、 辦學曆史
設施農業生產技術專業是我校結合地方經濟發展創辦的特色專業,本專業建立於2007年,於2012年被評為臨滄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特色專業。本專業在辦學過程中,不斷更新觀念,強化師資隊伍建設,積極進行教學改革,努力推進實驗、實訓基地建設,不斷改善教學環境條件,切實搞好校企合作,走“產教”結合、“工學”交替之路,將“教、學、練、做”貫穿教學始終,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專業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專業建設思路
(一)專業建設目標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麵發展,具備農業設施工程建築與施工、設施農業生產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以及良好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的農業技術崗位技能型人才。通過三年的建設,探索出適合本專業的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出適合設施農業生產領域的與職業崗位相對接的以項目課程為主體的課程體係;開發出“工學結合”的立體化的專業核心課程教材,打造出具有設施農業生產技術“雙師”素質的高水平教學團隊;建成與項目課程相配套的“生產教學一體化”的實訓基地;培養出職業道德素質好、專業技能強,具有較強專業適應性和崗位針對性的設施農業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二)專業發展模式
本專業建設要體現現代教育思想,以符合現代科學技術和適應社會發展進步的需要,促進學生全麵素質的發展。根據本專業特點,緊緊圍繞“強實踐、求創新”進一步完善課程教學體係。充分發揮和利用臨滄市設施園藝企業,特別是設施花卉、種苗等種植生產企業的人才和技術優勢,爭取在三年時間內,通過不斷開展教學改革,全方位提升專業教師教學水平,建立較完善的課程網絡建設體係,不斷增強精品課程的示範作用。構建“兩主兩強”基於農作物生產過程的項目教學、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