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孕育與孕產知識(4)(3 / 3)

孕早期母體的乳房就開始增大、充血,孕婦常感覺乳房發脹或有刺痛感,乳房的淺靜脈清晰可見,乳頭增大,易勃起,顏色變深,乳暈也增大,顏色變深,乳暈上形成小隆起。由於妊娠期胎盤分泌大量雌激素和孕激素,刺激乳房的乳腺管和乳腺的腺泡發育;在妊娠的後期接近分娩時,擠壓乳房可有幾滴稀薄的黃色液體即初乳。

在妊娠期,女性的心髒位置較非孕時,有所改變,心髒的容量約增加10%,心率增加10~15次/分鍾,在妊娠32~34周時,心髒的泵血功能增加,約增加30%。增大的子宮壓迫下腔靜脈,使血液回流受阻,在仰臥位或站位時可使下肢靜脈血液量增加,因此在睡覺時應側臥以緩解子宮對靜脈的壓迫,改善血液回流受阻的狀況。從孕6周開始,孕婦的血容量開始增加,至妊娠32~34周達到高峰,約增加35%,血液中的各種成分都相應地增加,此時的孕婦的血液呈現高凝狀態,血液凝固的時間縮短。

懷孕女性的腎髒負擔加重,此時腎髒承擔著孕婦及胎兒代謝廢物排出,並且在整個孕期都保持在較重的水平;因此妊娠期女性的尿量有所增加,並且尿量與體位有關,孕婦仰臥位時,尿量增加較多,因此夜間尿量多於白天的尿量。孕婦在飯後可出現糖尿,一般情況下,糖尿症狀在分娩後會自然消失。在妊娠期,孕婦的肺功能增加,雖然肺活量無明顯變化,但是每分鍾通氣量增加約40%,肺泡換氣量增加,上呼吸道粘膜增厚,充血水腫,易發生感染。

由於大量雌激素的作用,牙齦變得肥厚,易發生牙齦炎和牙齦出血。常常有“燒心”的感覺,多數孕婦易出現胃飽脹感、便秘等症狀。妊娠期女性的臉部常出現呈蝴蝶狀的褐色斑,即妊娠斑,多於產後逐漸消退。它是由於孕婦體內的促黑色素激素增加,使黑色素產生增多所致。隨著妊娠子宮的增大,孕婦的腹壁皮膚張力加大,皮膚的彈力纖維斷裂,形成紫色或淡紅色不規則的妊娠紋。初次妊娠的孕婦,妊娠紋多是紫色或紫紅色,而多次妊娠女性的妊娠紋多是銀白色。

此外孕婦的基礎代謝率及體重、糖類、脂肪、蛋白質、水及無機鹽的代謝均有所增加。

孕期不適感

孕婦在妊娠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不適感覺。在孕早期時,有些孕婦多出現頭暈、乏力、嗜睡、流誕、食欲不振、喜食有酸味的食物,厭惡油膩食品,惡心、嘔吐,特別是在清晨更加明顯。孕婦惡心和晨起嘔吐可能與體內絨毛膜促性腺激素增多,胃酸分泌減少以及胃排空時間延長有關。一般在懷孕3個月左右,這些不適感會自行消失。由於在懷孕早期,增大的子宮壓迫膀胱,可引起尿意,常常導致尿頻;在3個月左右,當子宮進入腹腔不再壓迫膀胱時,症狀自然緩解。懷孕時常有身體浮腫的情形,這是體內水分增加的緣故。其中多為腳部浮腫,這是由於增大的子宮壓迫血管,下肢的血液回流不暢所致。孕婦在平時坐著休息時,可將腿伸直或將腿部適當墊高,可以改善血液循環的狀況。

妊娠的中後期時,孕婦常感到腰痛,偶爾有腿部抽筋。隨著母體腹部越來越大,其腰部的負擔加重了孕婦的腰痛;另外機體分泌的鬆馳素使骨盆的及椎骨間的關節、韌帶變得鬆軟,以利於胎兒順利地生產,也是引起肢體和腰部疼痛的原因之一。此外,由於孕期體重增加,腿部負擔增大,夜間常引起孕婦腿部肌肉強烈收縮,使人感到劇烈的疼痛。在其發作時,孕婦可將腿伸直,使腿部肌肉緊張,並進行局部按摩,病痛會迅速緩解。孕婦應適當地補充鈣,增加含鈣多的食物,如多吃牛奶、海產品等。

分娩過程

經過約280天的妊娠,胎兒在母體的子宮中發育成熟,然後通過陰道娩出體外,獨自地在這世界上生活。這個時候,胎兒和孕婦都必須經曆分娩這一過程。

產前征兆

通常在接近預產期前,孕婦的身體會發生變化,如感到腹部輕鬆了,沒有以前的胸悶感覺,呼吸較輕快,胃口也變好了。這是因為胎兒頭部下降到骨盆中,子宮下降減少了對胃和肺的壓迫。但是由於下降的子宮壓迫膀胱,尿頻的情況也再次出現,大腿也有腫脹的感覺。

臨盆前孕婦會出現持續時間長短不一、間歇時間長並且無規律的腹部突然變硬,並伴有微弱的脹痛感覺,這是由於子宮的收縮引起的。這種宮縮常在夜間出現清晨消失,被稱為“假陣縮”,隻有間隔5~6分鍾且有規律的子宮收縮出現時,才是真正的陣痛。出現陣痛說明分娩已經開始了。

在分娩前24~48小時,子宮頸內口附近的膜與子宮壁分離,毛細血管破裂而經陰道排出少量血液和宮頸口的粘液稱為見紅。見紅是判斷生產開始的一個可靠依據。

分娩過程的影響因素

孕婦對生產過程及其影響因素有初步的了解,有助於順利產出胎兒,也可緩解生理上的緊張和恐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