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孕前的身體準備(9)(2 / 2)

(3)對嬰幼兒影響

若出生後孩子感染弓形蟲病,稱為後天感染,可分為局限型與全身型2型。局限型以頸前和枕部淋巴結腫大多見,常伴有低熱、無力、咽痛等。全身型可見高熱、斑丘疹、頭痛、嘔吐等。

(4)防治

對弓形蟲病以預防為主,婦女應避免與家畜直接接觸,孕前禁止養寵物。曾與寵物有接觸史者應在計劃妊娠前檢測是否感染了弓形蟲,若是感染者,先行徹底治愈再考慮妊娠。若曾有寵物接觸史,孕前未檢查而已經懷孕者,在妊娠早、中、晚期分別檢測弓形蟲免疫球蛋白M(IgM),以便早發現弓形蟲急性感染,及時終止妊娠並給予治療(乙酰螺旋黴素,每次0.5克,每日4次口服,連服2周為1個療程)。

孕前忌養鳥類

100多年前的一個春天,英國首都倫敦的上層社會女士們中間流行著一種原因不明的“怪病”,她們先發冷,繼而咳嗽、鼻出血,有些太太們還出現肺炎的表現。後來這種“怪病”又在法國巴黎上層社會流行。大約又過了50年,有一位叫莫瑞其的科學家,他根據發病的女士們大多有玩鸚鵡的曆史,結合她們的臨床症狀,提出了“鸚鵡熱”這個病名。

半個世紀以來,醫學家們曾對“鸚鵡熱”的病原體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目前已證明引起此病的病原體是“鸚鵡熱衣原體”,它是微生物群中衣原體屬中的一種。這是一群大於病毒,小於細菌的生物。據目前的研究,科學家們已發現家禽和鳥類都是衣原體的貯存宿主,已從鸚鵡、長毛鸚鵡、相思鳥、食雀、紅雀、鴿、火雞、鴨以及海鳥體內分離出了衣原體。我國學者陳國仁在有關鸚鵡衣原體類的文獻綜述中記載了自然感染的鳥類已達190種。

鸚鵡熱衣原體在鳥和人間的傳播主要是通過空氣途徑。鳥主要是通過糞便向外排泄病原體,所以懸浮在塵埃中的感染性鳥糞微粒對行人和無意中接觸者來說,就是感染的來源。如果飼養的玩賞鳥帶有鸚鵡熱衣原體,它所處的小環境中的空氣裏就有衣原體存在,當你玩賞鳥兒或清掃鳥糞時就會被感染。偶爾也見有被鳥抓傷皮膚或與鳥親吻發病者。經過眼結膜或口腔黏膜也可感染此病。

鸚鵡熱多在感染衣原體後1—2周發病。少數人可出現輕度流感樣症狀,多數人有發冷、高熱(39~40℃)、相對緩脈、頭痛、乏力、食欲不振、全身肌肉痛和喉痛,並可有鼻出血、斑疹,1周左右會出現咳嗽,咳黏痰或血痰。檢查時,肺部有濕噦音,胸片上有肺炎的X線表現,肺功能有損害,重者可出現昏迷、氣急、青紫、黃疸、肝大等。發病後若脫離養鳥環境,其症狀可逐漸減輕;倘若繼續接觸鳥,症狀則加重。病愈後,如再次接觸攜帶鸚鵡熱衣原體的鳥,可再次發病。因此養鳥者要警惕鸚鵡熱。若出現鸚鵡熱的典型症狀,應及時到當地醫院診治,千萬不要疏忽大意。

養鳥還容易傳染腦膜炎等病。研究人員發現,鴿子的喙、爪子及糞便中攜帶新型隱球菌;麻雀、金絲鳥也攜帶這種病菌。這些病菌可通過呼吸道、消化道、皮膚侵入人體。隱球菌主要是侵害人體的肺部和神經係統,對一部分人可繼續侵害腦組織,導致一種新型隱球菌腦膜炎。表現為發燒、頭痛、嘔吐等,乃至死亡。

醫學界還發現,養鴿養鳥與肺癌有關。荷蘭萊頓大學選擇年齡在65歲以下的49例氣管炎、支氣管炎和原發性肺癌患者做研究對象,結果表明:養鳥者的肺癌發病率比未養鳥者高6~7倍。專家認為,鳥類呼吸道分泌物、唾液、糞便和羽毛中含有過敏源,人體吸收後,肺細胞嚴重受損,易罹患肺癌。預防或消除鳥類感染,關鍵是不要選購和飼養攜帶鸚鵡熱衣原體等病原微生物的鳥,市場上出售的鳥類,應該加強檢疫工作,不要讓病鳥上市;在養鳥的過程中,如發現鳥羽毛起皺,不食,嗜睡等症狀時,可能是鳥感染了病原菌,應使用四環素等抗生素片浸泡鳥食。鳥籠應放在陽台上,不要放在臥室或廳堂,以免造成鳥致病菌汙染室內空氣;喂鳥和清理鳥糞時要佩戴防塵口罩,減少鳥致病菌吸入體內;鳥糞要及時清理,清理出的鳥糞,可用苯酚(石炭酸)消毒,鳥籠定期用5%來蘇水擦洗;手擒鳥後用肥皂洗手或用75%酒精擦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