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向上的力量

文化論壇

作者:張偉

摘 要:審美教育是素質教育也是培養全麵發展的當代大學生的一重要內容,它在素質教育中有著為任何其他教育所不可取代的地位,能夠發揮其他諸教育所不能發揮的功能。藝術心理治療的作用正日益為人們所認識、理解、接受和利用。因此,在大學生健康心理形成的過程中,應該充分挖掘美術教育的作用,促進大學生智力、身心健康、人格的養成和發展,積極進行健康向上的審美滲透和審美深化。

關鍵詞:審美教育;人格養成;作用;影響

席勒在《審美教育書簡》中,從康德美學的基本原則出發,以抽象的人性論為基礎,提出了具有現代性意味的美育思想。他認為,美是感性與理性的統一,審美的王國是人類追求的最高目標,美育的特殊使命就在於通過美消除理性對感性的壓抑,恢複感性的權利,促進人性中對立要素之間的和諧。席勒對人性分裂的分析,對人的生存的關注、對人的感性的重視等審美現代性話語,至今仍具有鮮活的意義。孔子在中國最早提出審美教育思想,將他的美育思想寓涵於“興於詩 ,立於禮 ,成於樂”的命題之中。王國維也認為要以智育、德育、美育使人具真善美的德行,蔡元培也將美育列為教育方針的首要內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張。為此,充分挖掘美術包含的豐富的心理教育因素,發揮美術教學的心理教育功能,是我們每個美術教師麵臨的新課題、新任務。那麼,如何在美術教育的環境中實施心理教育呢?我想談談自己粗淺的認識。

一、用審美教育淨化心靈,平衡心理

英國心理學家斯賓塞曾經說過:“沒有油畫,雕塑、音樂、詩歌以及各種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的樂趣便失去了一半,這就會給各種疾病的入侵洞開門戶”。由於大學生心理生理都處於特殊階段,因而他們心理健康成長已成為社會關注的問題。現如今學生存在心理問題已並非是個別現象,影響他們的有家庭、社會、學校、自身等方麵。美育對於疏導人們情感,保持心理平衡,促進身心健康能夠產生明顯的作用。我們知道人的生理和心理隻有處於平衡狀態,才是健康和正常的。當個體內在情緒被壓抑,或內在衝動處於強弩狀態時,人就會有一泄為快的需求,以保護身心健康。

近幾年有關大學生心理健康事件頻發,如“藥家鑫事件”,當代大學生在身心健康方麵卻存在著很多問題,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麵。高校也紛紛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機構,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但從目前現狀來看,大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僅僅靠心理健康教育課顯然有些單一,需要通過審美教育拓展它的實施途徑,作為輔助手段做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滲透,因為美育強調以美導善,以美引真,以情感人,它最能穿透感性、理性的重重壁壘,直接觸及人的心靈,使人的壓抑得以宣泄,激情得以飛揚,情感得以升華,心靈得以淨化。美育使使人快樂,這種快樂是生命本身所具有的反應,它是生理的、本能的、自然的感性情感。審美教育是一種形象教育。審美對象都是有形、可感的對象,審美對象的反複展現可以促進感官對形式的感知和反應敏銳起來,從而形成高度的審美感知和鑒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