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聞聯播》尋母新聞應常駐 等4則(1 / 2)

《新聞聯播》尋母新聞應常駐 等4則

新論摘編

《新聞聯播》 尋母新聞應常駐

央視《新聞聯播》以較長篇幅報道了桂林文氏四兄弟尋找走失母親的消息。這一破天荒之舉,引起了網友的廣泛熱議。

一直以報道官方時政新聞為主的央視《新聞聯播》,權威、莊重、嚴肅。四兄弟尋找走失母親的消息卻破例登上《新聞聯播》,讓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同時也感到些許驚奇。《新聞聯播》播尋母,別樣的風景,平民尋母的感人場麵一下貼近了群眾。

應該說,民間尋人啟事登上《新聞聯播》,這是必然之中催生的偶然,也是偶然寓於必然之中。央視正在開展的“我的父親母親”公益行動,這正好是一個好典型。文氏四兄弟為尋找走失的母親,放下手中的活,四處散貼並許諾重金尋母啟事,那場麵令人動容,這符合央視《新聞聯播》改版的要求。偶然性與必然性相互輝映,尋母啟事怎能不產生出巨大的震撼力?

既然尋母啟事上《新聞聯播》民眾很歡迎,那麼就不能搞一錘子買賣,讓其成為匆匆過客,而要讓尋母啟事這樣的新聞在《新聞聯播》中常駐。筆者認為,央視不僅要在開展“我的父親母親”公益行動期間這樣做,待活動結束後還要繼續往前走,播放更多的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新聞。隻有讓幫民眾解難助困的服務性內容在《新聞聯播》中常露臉,讓節目真正姓民助民,才能贏得民眾的喜愛。 (張永琪/《中國新聞出版報》)

“自媒體”是個被誇大的概念

與“人人都有麥克風”這句話一樣,“自媒體”這個詞在當下很是火熱。但在公眾歡欣鼓舞地自詡成為“通訊社”和“電視台”,自以為可以“逆襲”甚至取代傳統媒體而登堂入室時,我不得不潑一盆冷水:自媒體其實是一個被誇大的概念。微博再萬能,網絡再強大,社交平台再熱鬧,個人的賬戶也隻是人際交流的空間,無法擔當起媒體的功能。

姚晨的微博確實很有影響力,粉絲眾多,微博轉發量超高,但確證“十八大何時召開”、“王立軍受審時說了些什麼”、“莫言有沒有獲得諾貝爾獎”這樣的新聞時,人們絕不會到姚晨的微博去看。“自媒體”很多時候就是一場自以為是的想像,它無法真正承載起“媒體”功能,因為作為個人,無法跨越“公信力”這個門檻。

媒體的功能,不僅在於傳播信息,更在於它有一套製度安排和係統設置,對信息進行把關,保障所傳播信息的真實性,以一個單位的形象和聲譽為擔保,塑造自身的公信力。人人都可以“傳播信息”,但要成為“媒體”,必須擁有采集、核實、發布信息並贏得公眾信任的能力。而這些,所謂的“自媒體”都不具備,它隻是一個信息發布的平台。不可否認,隨著微博等社交平台的興起,大眾在新聞生產過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甚至改變著新聞生產的過程,對傳統媒體的衝擊是革命性的,它拓展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兩者的合作也改變著新聞的時態和語態。但“自媒體”在當下還隻是一個虛幻的概念,它僅僅隻是一個“渠道”,傳統媒體不可替代。(曹林/《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