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附:相關媒體報道摘錄(1 / 3)

“豬爸爸”的柔性教育課

出國第一課:學會規劃自己的未來

談到中西方高中教育的差別時,嘉盈感受頗深地說:“國內教育很緊張,很有壓力,大考小考不斷;相較之下,國外的高中課程輕鬆很多,節奏偏慢,甚至舒服到讓人感到無聊。”此外,學校采用選修學分製度,可跨年級選課,沒有固定班級和教室,選什麼課就去對應的教室上課,這與國內的情況大相徑庭。

嘉盈印象最深的課程,是一門叫規劃(Planning)的必修課,教學的目的是教會學生從中學開始規劃自己的未來,掌握自主權。比如加拿大規定高中生一周要做150分鍾的運動,畢業前要做滿30個小時的義工,這些要求要和日常學業相結合,合理統籌安排。加拿大的高中沒有“高考”一說,學生從高二開始,就要根據自己以後申請的學校和係別的要求,有選擇性地修滿所需課程學分,然後遞交申請材料。這等於學生從高中起,就要決定自己求學乃至就業的方向。

嘉盈自幼喜歡畫畫,但她並沒有選擇美術專業,因為“不想把自己的興趣當成全職”,她選擇了視覺心理學專業,希望將來能發揮特長,投身特殊兒童教育領域,她認為這份工作“很有趣,也很有意義”。根據申請專業要求,嘉盈除了必修課英語之外,還選擇了數學、化學、生物及大學微積分等課程。從上網查詢、選擇大學,到填表、寄送材料,這些申請工作都由她獨立完成。她笑著說,這些瑣碎的事情,曾讓很多習慣了被父母、老師包辦前程的亞洲同學抓狂。

如何融入新集體

嘉寶剛進學校的時候,發現自己所在的年級就她一個亞洲人,加上沒有國內的班級概念,要融入當地同齡人的生活圈並不容易,她一度為此感到孤獨和茫然:“同學大都是本地人,從小就認識,所以交際圈子很固定。作為一個新人,如果你不主動去接近她們,她們是不會跟你親近的。最多也就是大家見麵的時候‘hi and good-bye’(問好和再見)那種關係,很有禮貌,但保持距離。”嘉寶憑借開朗、活潑的個性,從課堂上選修同一門課的同學開始,然後“順藤摸瓜”,從同學到同學的朋友,逐漸拓展自己的人際關係圈。

相比妹妹所在的年級,嘉盈所在年級中亞洲人的比例超過了一半。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她發現,身邊的同學當中,外來者容易抱團,比如從中國內地、香港地區、台灣地區來的學生基本上都有自成一套的“社交網絡”。嘉盈交朋友並不太看重對方來自哪裏,而是更看重大家是否有共同的興趣和話題,對彼此的性格、品質是否認同。

堅定理財觀,不被奢侈風左右

嘉盈在朋友中間很受歡迎,但是在某些方麵又算得上是個“另類”,尤其是在消費觀上。一般說來,能送孩子出國的家庭都擁有較強的經濟實力,不少同學更是“非富則貴”,家長給的零花錢十分可觀,女孩們花起錢來也絕不手軟。周末和節假日,嘉盈坐一個多小時的輪船,從維多利亞島到溫哥華,而她的同學嫌麻煩,打“飛的”去溫哥華購物。逛街時,嘉盈的同學在商場裏血拚各種名牌,從不在乎價格,常常刷爆信用卡;而她始終堅持花錢要有限度、有計劃,買東西會再三考慮實用性和性價比,不會隨意添置不需要的奢侈品。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身處攀比成風的環境中,焉能不為所動?嘉盈淡然一笑:“正是因為跟她們反差這麼大,才讓我更加堅定。”她把自己的簡樸和務實,歸功於爸爸從小灌輸的理財概念。比如從姐妹倆上小學起,朱凡就有意識地引導她們認識錢。朱凡夫婦給孩子自製兒童銀行存折,教他們養成儲蓄的習慣,每周零花錢實行定額製,壓歲錢由兩夫妻保管到孩子18歲,然後連本帶利,交還孩子自行處理……這些潛移默化的習慣為日後孩子出國自己掌管“財政大權”奠定了堅實基礎。

朱家父女對出國學習的小建議

1.語言訓練

誤區:國內很多家長都是想著孩子在國內讀書不好,或者考不上大學,所以送孩子去國外讀書。用母語學習都困難的學生,用外語讀書會更好嗎?這一點值得懷疑。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在國外必須用當地的語言與人交流,無論生活、學習還是工作,都離不開語言的幫助,所以出國前一定要打下良好的語言基礎。

2.學習自律能力

如果沒有做好準備就倉促出國,語言上不過關,缺乏學習目標,會給生活和學習帶來很大困擾。另一方麵,孩子在國內若缺乏學習自律性,到了國外更加缺乏管束,容易懶散。需要說明的是,歐美教育講究個性化的教育,以自學為主,所以學生的學習自覺性至關重要。大學施行“外鬆內緊”的準入製度,新生入學後第一年的不合格淘汰率非常高。

3.生活能力、交際技能

出國不比在家,什麼事情都能夠交給父母處理。留學生從生活起居,到工作學習,都是自己照顧自己。做飯、洗衣服、自我保護等基本的生存能力不可或缺。此外,出國最難克服的就是孤獨感。要想很快融入校園的生活,第一步就是謹慎擇友、善於交友。在去目標國留學前,還應留心當地人的信仰、習俗、禁忌等,有助於更快地適應新的環境。

家長:一切以“關係”為重,接受和聆聽孩子的“反駁”出國這件事,誰說了算?

加拿大籍華人,親子教育專家,已著有《海歸博士的家庭教科書》和《爸爸,你可以不一樣》等親子教育叢書的作者——朱凡先生介紹,他的大女兒16歲出國,目前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讀本科,小女兒14歲出國,在維多利亞的聖瑪格麗特全日製寄宿女子中學讀10年級,幼子承恩還在廣州讀書。大女兒嘉盈是家裏第一個遠赴加拿大留學的孩子,這經過一家人長時間調查和慎重考慮。回想起送兩個女兒出國留學的經曆,他認為“父母送孩子出去前,應該多跟孩子溝通,聽取他們的意願。否則,錢花了,她還是覺得是你逼她去的。孩子萬一跟不上,就會埋怨父母”。

在溝通過程中,父母最難忍受的通常是孩子的反駁,但朱凡認為孩子“反駁”往往是真實意見的反映。“家長一定要留心聽孩子反駁的內容,而不是處處幫孩子做決定,認為所做一切都是為了孩子著想,孩子就必須要無條件服從。如果家長沒有跟孩子做好溝通工作,即使孩子最後留學成功,但親子間的溝通大門也會關上,親子關係從此中斷。特別是到了中學階段,在適當時候,可以讓孩子當主角,父母當聽眾。”

而在孩子留學後,父母也不是要監管或者掌控孩子,天天追著孩子問分數問冷暖,而是要讓孩子學會獨立。朱凡表示,“孩子16歲,我就放手。很多事情幫不了她,幫得越多,孩子反而會產生依賴,不利於她在當地真正獨立學習、生活”。

身邊朋友都送孩子出國,我也送嗎?

問起何時送小孩出國為宜,朱凡先生表示,關係大於一切。是否要出國、幾時出國,父母應該和孩子一起商量,而不是父母自己一方做主,否則,孩子沒有參與其中,弄不清出國的目的,這樣在國外欠缺學習動力,一旦遇到生活或學習的困難,主動去解決的積極性就低,甚至還會埋怨父母當年不顧“親情”送他出國。這是讓人非常遺憾和心疼的事,對父母而言,該盡的心思、該花的錢,全給了孩子,卻換來這樣的“回報”。

朱凡先生介紹說,可能因為自己是加拿大籍,所以他和妻子很早就有計劃送孩子回加拿大讀書。但什麼時候出國,也是和孩子商量後才決定的。據介紹,他的大女兒16歲去加拿大讀高中,入讀聖瑪格麗特全日製寄宿女子中學,小女兒在14歲就出國,選擇了同一所中學。幼子還在廣州念小學,目前不會送他出國,等他學好中文,打好學習基礎,中學的時候再出去。

送孩子赴海外讀高中,有哪些優勢?

在朱凡看來,中西方高中教育體製上最大的不同在於:國內是驅趕著孩子“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在高度統一的教學設置和白熱化的競爭氛圍之下,學生鮮有時間去認真思考自己的理想,規劃職業和生活,包括知識架構以及對社會的回饋。而加拿大高中10年級(相當於國內高一)就開設了一門名為Planning(規劃)的必修課,教學的目的是教會學生從中學開始規劃自己的未來,掌握自主權。老師先問你將來想過什麼樣的生活,期望哪種生活狀態;然後,再引導學生,從事什麼職業可以實現這種狀態,將生活狀態與職業掛鉤。待孩子大致定了職業方向後,就指引學生讀專業,可以從事這樣的職業。給予充分的空間,讓學生思考自己未來的生活的問題,然後引導學生從事哪些職業、讀哪些專業,來達到自己的生活目標。

孩子出國讀高中,相隔千裏如何“監管”他們的生活?

對於留學生父母如何越洋與孩子保持溝通,“監管”他們的生活,朱凡坦言,在大女兒出國前,的確也擔心女兒的適應問題,擔心女兒的學習會跟不上全英文教學的節奏和進度,因為中外文化差異,一時難以融入大環境,產生孤獨感。然而,我並沒有像其他中國父母那樣,天天追著孩子問分數問冷暖,而是采取了放手的態度。“既然都跟孩子商量好了,讓她出國讀書,那麼她在國外就應該讓她學會獨立。事實上,我們相隔這麼遠,很多事我們做家長的,是插不上手的。但是,因為我長期以來都很重視與她保持良好溝通,我相信,遇到重大問題,她一定會告訴我並詢問我的意見。至於其他的小事,我就放手了。孩子16歲,也應該學會自立了。幫得越多,孩子反而會產生依賴,不利於她在當地真正地獨立學習、生活,太多的幫助還可能會減慢她的適應過程。此外,在國內的時候我就有意識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作息和學習時間,教他們做各自的時間表——起床、吃晚飯、做作業,趁孩子還‘服’管教時,先培養出一種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