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江蘇慈善的魅力(1 / 3)

江蘇慈善的魅力

特別推出

作者:李玉林

那個夏季卻清爽的晚上,在南京軍隊招待所的走廊,天津市慈善協會會長曹秀榮忽然停下腳步叫住副會長、秘書長佟樹海,一雙依然很年輕的眼睛閃亮著,頗認真地說:“江蘇慈善的經驗給咱們的啟發太大了,一定要好好歸納、消化、總結。回去後,要向市領導彙報。我們要向江蘇省善總會那樣,更好更多地爭取天津市領導對慈善事業的關注支持。”

江蘇慈善的經驗和成績,使本來就顯得十分年輕、幹練的曹秀榮會長好像又年輕了十歲,使這個曾經在天津大學領導崗位做過學生工作,擔任過天津紅橋區委書記、天津市婦聯主席、天津市政協副主席的老同誌仿佛又進入了當年的工作狀態。

天津市慈善協會名譽會長,曾擔任天津市慈善協會三屆會長的陸煥生對我說:“江蘇慈善的經驗和成績不但對天津有很好的學習借鑒作用,對全國的慈善也有啟發促進作用,《慈善》雜誌應該很好地做一次宣傳。”已經年過八旬的陸煥生老會長是江蘇人,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時代都是在江蘇南通度過的,對家鄉、家鄉人一直懷有難以割舍的深厚情感。

……

這時是2015年6月15日,南京一個下雨天。那天,我隨天津市慈善協會名譽會長陸煥生、會長曹秀榮、副會長佟樹海等一行人到江蘇省慈善總會訪問、學習。乘坐了近4個小時的高鐵列車後,幾位領導同誌幾乎沒有休息,便走進了江蘇省慈善總會簡樸整潔透亮的小會議室。江蘇省慈善總會會長俞興德、副會長趙順盤、陶禮仁、秘書長周文誌、副秘書長毛尚會、張偉新等主要的幾位駐會領導微笑著迎接天津市慈善會的同誌們,微笑著相互介紹。他們雙方有的是多年的老朋友,有的是剛剛相識的新朋友。

有著頗高人氣、曾經是江蘇省常務副省長的江蘇省慈善總會會長俞興德簡要介紹了江蘇省慈善總會的基本情況後,擔任過江蘇省民政廳廳長、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內務司法委員會主任的副會長趙順盤較為詳細地介紹全麵情況。期間,俞興德會長和其他幾位領導不時插話補充介紹一些具體問題。

江蘇省慈善總會2005年11月18日成立,是全國成立較晚的省級慈善會。但他們取得成績的步伐似乎並沒有晚。因為以這個時間為新起點,江蘇省慈善事業的發展便步入令人滋滋讚歎的快車道。

我們注意到這樣一組數字:截至2014年底,江蘇省慈善總會累計募集慈善款物9.39億元(其中資金8.69億元);支出救助款物6.74億元(其中資金6.04億元)。救助各類困難群眾達85萬人次。全省慈善總會係統累計募捐收入達205.54億元,占江蘇全省各類公益慈善組織總收入的60%以上。

這個數字、這個比例,著實讓我眼前一亮。這個數字和比例,使我們不難看到慈善會在江蘇全省公益慈善類組織中的分量,看到江蘇全省慈善會的同誌們的付出和貢獻,看到江蘇省人民對本地慈善會的信賴與支持。當然也可以看到,全省慈善會組織為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幸福江蘇作出的重要貢獻。他們的貢獻得到了社會充分的認可:2009年,江蘇省慈善總會被中華慈善總會評為“中華慈善先進機構”;“心蕊工程”獲得“中華慈善突出貢獻項目獎”;2010年2月,江蘇省慈善總會被民政部評為“全國先進社會組織”;2011年,江蘇省貧困家庭兒童重大疾病慈善救助項目榮獲民政部授予“中華慈善獎”;2013年,“心悅晚霞”慈善助老項目獲第二屆“江蘇慈善獎最具影響力慈善項目獎”。2014年8月,由民政部發起的第三屆“中國城市公益慈善指數”評選活動中,全國109個縣級以上城市榮登中國城市公益慈善百強榜,其中江蘇有28個城市上榜,占比超過四分之一;評出32個“慈善七星城市”中,江蘇占12個,占比超過三分之一。同年9月,在中華慈善突出貢獻獎評比活動中,江蘇省共有51個慈善組織、項目和個人獲獎,江蘇省慈善總會與8家市、縣(區)慈善總會榮獲“突出貢獻組織獎”。從這些顯赫的令人振奮的成績中,我們既可以想到、看到江蘇省各級黨委、政府對慈善事業的高度重視與支持;想到、看到江蘇社會各界對慈善事業是如何積極響應、廣泛參與的;又可以想到、看到江蘇各級慈善組織和每一位慈善工作者都是怎樣辛勤努力、積極奉獻的。

江蘇省慈善總會取得如此顯赫的成績,與他們改革創新的意識、高度負責的責任感分不開。在慈善工作的實踐中,他們有許多成功的經驗和值得借鑒的舉措。

首先是拓寬思路,不斷開拓創新慈善資源募集途徑辦法。他們的做法一是全麵推廣“合同認捐”。基於既充分調動企業捐贈的積極性,又盡量不影響企業的生產經營的考量,江蘇省慈善總會在慈善募捐中重點推廣“合同認捐”模式,每年隻按捐贈合同收取相應的利息。全省合同認捐額占捐贈總額72%。近年來,針對新常態下實體企業經營難度加大這一新的特點,有的地方將合同認捐內容改為盈利企業每年捐一天的利潤。比如海安縣慈善總會就是這樣做的。2013年,他們與千家愛心企業簽訂合同,當年獲得捐贈400多萬元;2014年,獲捐超過800萬元。二是主動吸引“冠名基金”和“定向捐贈”。針對有誌慈善的愛心企業、組織和個人,限於缺人手、缺信息、行善有難度的情況,江蘇省慈善總會主動聯係對接,提供無償服務,甚至承擔工作經費,幫助對接到項目、人頭。由於慈善總會的公信力較高,服務周到,主動上門尋求合作的愛心企業、組織逐年增多,近兩年“冠名基金”和“定向捐贈”年度救助支出均在4000萬元以上,占他們救助總支出40%。也就是說,他們的慈善資源不再局限於自身的募集,其中40%來自社會。三是著力推進項目化募集模式。江蘇省慈善總會已經多年不搞“一日捐”活動,重點轉向“項目招資”。比如他們的“貧困家庭兒童大病救助項目”。在2008年實施貧困家庭兒童先天性心髒病救助(心蕊工程)取得成功的基礎上,2011年爭取到省政府和省民政廳支持,困難家庭兒童大病救助由單一病種救助擴展至多病種救助。資金由三方承擔,即省政府出資2000萬元,省民政廳從福彩公益金撥付800萬元,省慈善總會籌集1200萬元,每年救助能力為4000萬元。再比如,“瑞華助孤項目”,瑞華企業五年累計出資5000萬元,省慈善總會承擔工作經費。今年該企業又增資1000萬元。四是努力爭取外來資源。這些年,江蘇省慈善總會爭取到了香港和新加坡僑商對慈善事業的支持,港商朱恩餘先生累計捐資已經超過3000萬元;新加坡商人陶欣伯先生創設了10億元的助學基金。2014年,中華慈善總會的贈藥項目進入江蘇的藥品價值達11.93億元。五是積極探索微慈善互聯網慈善募捐的路子。省慈善總會在2014年與江蘇銀行合作開展網上捐贈的基礎上,今年又啟動了與蘇寧集團公司、郵儲銀行合作開通網上捐贈通道。目前,全省有一半轄區市慈善會也開啟了微慈善、互聯網慈善。他們相信,這必然成為慈善資源的重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