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訴孩子,你有權利表達自己的意見

父母尊重和重視孩子的意見,會對孩子的一生產生深影噙,孩子會因此樂於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這一點正是樹立自尊、自信的必要條件。尊重孩子,平等地看待孩子,是培養孩子自尊、自信的關鍵。但是在一些家庭裏,當長輩們討論或決策某一件事情時,往往隻從自身出發,或者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的意見無足輕重。因此,他們習慣於自作主張,甚至認為自作主張是天經地義的,卻從來沒有考慮孩子的意見,根本就不給孩子發表意見的機會。

在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由於從小沒有發表意見的機會,當他長大成人後,就有可能變得沒有主見,事事依賴他人,別人讓怎麼做就怎麼做;或者是即使有好的意見或建議,也沒有勇氣提出來,因為他已經習慣了沉默,在他潛意識中已有這樣的認識:我的意見不會有人重視的,說出來也沒有用,幹脆不說。可以想象:如果一個家庭沒有給孩子充分的發言權,或者無視孩子合理的要求和意見,那麼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十有八九是個沒有主見、唯唯諾諾的人。而這樣的人,今後在工作中也一定做不出什麼大的成績。

幾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成為一個擁有高度自尊、自信的人,但是很少有父母能想到:在建立孩子的自尊心的過程中,自己應該怎樣去做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父母是否重視孩子的所思所想,是否願意和孩子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是否願意平等地看待孩子,對孩子的一生有巨大的影響。

“我想到上海去發展,你對這件事情有什麼看法?”

“我想把所有的存款都取出來買股票,你認為這樣做妥當嗎?”

“你有其他意見嗎?不妨說出來看看。”

“李平辭職了,我想知道你對這件事情有什麼看法?”

在成年人的生活中,這些問話是最平常不過的,尤其是夫妻之間、朋友之間或同事之間交談時,彼此會征詢對方的意見。但是在父母與子女之間,這種平等的問話方式就很少見了。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並不是孩子們沒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見,更不是他們不想表達自己的意見和看法,隻是父母很少問而已,而且很多父母常在孩子試圖表達自己的意見時,習慣於粗暴或武斷地打斷他們。

“誌偉,這個星期天我們去釣魚,你就自己待在家裏好了。” “可是,爸爸,我……” “你這孩子,哪有那麼多‘可是’。好了,你就待在家裏吧!”爸爸說完,轉身進了書房。

誌偉呆呆地坐在客廳的沙發上,黯然傷神。要知道,誌偉是多麼地喜歡和爸爸一起去釣魚啊!可是爸爸卻很少帶他去,而且誌偉每次向他表達自己想去的願望時,都被父親粗魯地打斷了,即使說出口,也會被父親以種種理由拒絕。誌偉的父母從來沒有考慮過誌偉的感受,更從未尊重過誌偉的意見,因為在他們眼裏,孩子是不能有自己的主見的,包括他想吃什麼,想玩什麼,他喜歡什麼,他有什麼願望,有什麼要求……

生活中,和誌偉父母一樣獨斷專行的父母大有人在,他們從來沒有想過去了解孩子們的看法,也不知道他們真正在想些什麼,更沒有遇事問問孩子意見的習慣。

事實上,孩子在年幼時,就已經開始有自己的意見和想法了,比如他們會選擇與自己喜歡的小朋友玩兒,而拒絕父母指定的夥伴;他們會自己動手拆掉布娃娃的外衣,為她重新縫製自己喜歡的花布衣。他們對與自己有關聯的事情,更喜歡自己做主,討厭父母“代勞”或者是自作主張。在一些重大的事情上,他們希望父母和他商量或是征求他的意見,並且希望父母在生活中能夠更民主一些,能解除各種“禁令”,給他們言論上的自由。因此,學會尊重孩子的想法,問問他們的意見、並且在乎他們的意見,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和人格的形成有重要意義。

要增進孩子的自尊,最佳方法就是父母在談話中要問問孩子:“你認為這樣做好嗎?” “你希望我們怎樣做呢?”“你的看法呢?” “你有其他意見嗎?”

在此需要提醒的是:父母千萬不要因為自己的“權威”受到挑戰而批評孩子的意見,或者拒絕接受孩子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父母必須做到無論孩子的意見是什麼,都要讓其放心大膽地表達出來,並且讓孩子明白他有權利這麼做。

另外,即使孩子的意見不正確,父母也不能因此而責罵孩子。要盡量避免用這樣的語氣和孩子說話:“簡直是廢話!說了也是白說!”“一派胡言!小孩子懂什麼?”最好換個方式,用溫和的語氣對孩子說:“我會考慮你的意見的。”或者“你說的也有道理,這件事我會慎重考慮的”。事實上,孩子往往並不在意他的意見有沒有被采納,他們關心的是有沒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意見,父母願不願意放下“架子”和他平等地交流。

父母尊重和重視孩子的意見,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孩子會因此而樂於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這一點又是樹立自尊、自信的必要條件。

意見和想法從來沒有被父母重視過的孩子,長大後絕不會像其他青少年一樣,和父母談人生、談理想、談性,或是談工作;一個想法和情感從不曾被關心、欣賞的孩子,長大後也不可能和父母真正進行心靈上的溝通,而且還有可能成為一個性格孤僻、自卑懦弱的問題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