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金屬貨幣走向紙幣

交流園地

作者:佟爽

摘要:金屬貨幣最終演變成紙幣,自然說明它們的流通還是存在著很大的缺陷的。從金屬貨幣在流通中的先天弱點出發,通過結合一些中外曆史上實際而有趣的例子,分析得出從金屬貨幣必然走向紙幣的若幹原因。

關鍵詞:金屬貨幣;紙幣演變;貨幣流通

中圖分類號:F8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4)04-0168-02

金屬貨幣“多半是金銀等貴重金屬”,為什麼呢?經典的幾條衡量標準也是耳熟能詳的:易標準化、易分割、易攜帶、物理性能和價值穩定等。但是,金屬貨幣最終還是演變成紙幣,自然說明它們的流通還是存在著很大的缺陷的。本文將從這些缺陷出發,簡要分析金屬貨幣為何被紙幣篡位。

1 金銀的自我調節功能相對有限

一個很普遍的想法是,紙幣流行的基礎是對政府的信任。那麼,相反,金屬貨幣的大規模盛行時代,人民對國王的信任還是小於對金銀的信任的。國王誠富有,但是他並不代表著生活中的價值。而沒有金銀,國王他本身也是窮困的。這種想法使人們對金銀的價值有了一種虔誠的崇拜。

由於金銀本身還具有價值,那麼金銀也是可以當成商品來看待的,甚至也滿足於供需條件。那麼,可以想見,大金礦的發現會增加供給,導致貨幣貶值。自然,古人很幸運,因為在他們的年代沒有發生美國西部淘金熱之類重大事件,而無論中外,對金礦和銀礦的開采權控製都是很嚴厲的。

相反地,如果忽然大批金銀流失或者供給不足,那後果必然是導致金銀升值,但是,如果再進一步匱乏,也許就會退回到原始的物物交易年代。這在蘇格蘭是有先例的。雖然有些人會爭論說,這樣的體製有自我調節性,可以通過民間儲藏金銀量的調整來穩定貨幣的供給,人們也許會拿出家裏藏的金銀來進行交換,但是從廣義的價值上來講,我不同意。一個很普遍的現象是,很多人不是單純地儲藏金塊金條,而是把金子加工成各種工藝品,如金珊瑚、如意、杯盞等。雅典也有相應的例子,人們把金幣熔鑄成廟宇珍品和帕特農神廟的黃金雕塑,他們的黃金儲備沒有閑著,而是轉化成了藝術珍品。然而,這樣的藝術珍品,如果熔鑄成貨幣,和普通的金塊就沒有任何價值上的區別了,而原本的附加價值全部消失。所以,我們很難想象有多少人真的願意做此焚琴煮鶴之事。金銀的自我調節功能,在很多類似的情況下,是十分有限的。

2 信息不對稱防不勝防

雖然各種學派的論調不同,但是有一點是大家供認不諱的,即人們共識的貨幣價值和其金屬的內在價值即使不完全相等,也是高度正相關的。而由於貨幣本身也是一種貴重的商品,又有易於分割的特性,那麼人們很容易會通過很多手段來攫取一些零餘價值,比如摻假、短斤少兩等。

中國古代沒有統一的鑄幣,人們是通過塊狀或者元寶狀的金銀直接進行交易。這種情況下,短斤少量的現象是很普遍的。由於金銀很多是散碎的,攜帶非常不便,經常要熔鑄成一塊。鑄匠也就有了可乘之機。《西遊記》裏豬八戒攢了二兩多一點私房錢,拿給銀匠鑄成一塊,還被偷掉了八分。此外,在日常生活的交易中,難道秤還沒有個短斤缺兩的時候?

歐洲的鑄幣是一個很聰明的舉措。鑄幣可以明確地表示金銀的成色和價值,減少流通中衡量價值的麻煩,其實已經是一個將實際價值和麵值分開的契機了。這一契機是基於對國王和鑄幣廠的信任。然而,不幸的是,很多國王以及鑄幣廠無熱忱來推動貨幣改革事業,而是希望從中牟利。這樣的後果是公眾還是寧可更相信金屬的實際價值。在兩種價值的矛盾心理間,加之貨幣可以很容易地轉換成金屬,有了諸多可乘之機。

貨幣在流通中難免會有磨損。與其讓這些微不足道的金銀殘屑散落在各個角落,不如在流通前就先集中地、仿真地磨損一下。比如說,一個常見的做法是把新的金銀幣放在口袋裏反複地摩擦和抖動,口袋裏會留下一層金銀屑。雖然少,但是足夠利用,而原先的錢幣,就好像流通多年的錢幣在人們口袋裏的磨損一樣,還可以使用。這是錢商的一個外快來源。

另一個想法是,在鑄幣當初即製造成色不足的劣幣。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亨利八世統治時期的貨幣大貶值。對此,古爾德進行了詳細的分析。鑄幣廠可以按照“公共帳戶”鑄造硬幣,政府在公開市場上購買黃金,並將其鑄成硬幣,同時將現成的、降低了成色的硬幣支付給黃金出售者。還可以“私人帳戶”鑄造硬幣,人們將硬幣交給鑄幣廠,換回的硬幣中的黃金或白銀的物質含量比給出的銀幣還少,多餘的部分就成了廠家的鑄幣收益了。而吸引人們去鑄幣廠的是什麼呢?是鑄幣價格的上升。於是,“金銀的購買力一直在下降,價格上升的速度比與硬幣構成的變動相對應的速度要快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