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 門對浙江潮(1 / 1)

四十二門對浙江潮

今天就是看錢塘潮的日子,所以鄒青早早吃過飯,等到傍晚的時候,跟著路人一起到了錢塘江上,記得中學專門學了一篇叫錢塘潮的文章,這時候鄒青真是佩服人家那些有文化的人,能用很多生動的詞語將錢塘潮寫得非常靈動。

鄒青隻是覺得錢塘潮果然非常雄偉,那一浪又一浪的江山滾滾而來,頗有千軍萬馬的氣勢。有很多人往江裏扔銅幣許願,傳說如果錢被帶走,那麼他許的願就會被實現。對古人來說,看的不僅僅是這千軍萬馬奔騰的畫麵,而是有一種神奇的自然因素在裏麵——天下的江這麼多,為什麼就隻有錢塘江在這裏年複一年的有潮水流動?是有龍入大海嗎?還是海龍王在巡視海域?而對鄒青來說,這隻不過是一個自然景觀,當作風景看一看,就完了。看完錢塘潮,天色已晚,於是就在江邊靈隱寺借宿。

明天就要到揚州去了,來了唐朝這麼長時間,鄒青也逐漸習慣在天黑就睡覺了,但是今天不知道為什麼,怎麼也睡不著,可能是認生床,於是翻身下來,準備出去走走。

到了後麵小園子,看到幾個書生在那裏談詩論經,鄒青在旁邊聽了一會兒,也挺有意思的,天南地北什麼都談,一會說到廬陵王招婿的事情,一會又說到揚州將要舉行的畫坊先花魁的事,一會又談談天下大勢,道聽徒說的江湖秘聞。眼看夜深了,有人提議道:“天色不早了,我們不如將每人對今天的錢塘潮作詩一首,各位兄台覺得如何啊?”

接下來,一個個地開始作起詩來,鄒青雖然對古文沒有什麼特殊的研究,但是能上初高中教材的文言文和詩詞曲,都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下來流傳的精粹。自然對古詩詞的欣賞水平極高。

聽了幾個,頗覺得無趣,這時輪到一個宋姓書生,隻見他用手理理袖子,“啪”地打開折扇,搖搖道:“鷲嶺鬱岧嶢,龍宮鎖寂寥。樓觀滄海日,樓觀滄海日……。”說到這裏,就卡住了,眾人覺得此處甚妙,於是都屏住呼吸,等他把下麵念出來。正在這時,聽到一聲宏量的聲音,道:“阿彌馱佛,這位施主好句,此處何不接: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啊。”

那書生一聽,道:“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不錯,好句,好句。”趁著詩性,一口氣把下麵的句子念了出來:“鷲嶺鬱岧嶢,龍宮鎖寂寥。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夙齡尚遐異,搜對滌煩囂。待入天台路,看餘度石橋。”全詩完畢,鄒青不懂詩句,但是明顯感覺那門對浙江潮接得確實不錯,至少他聽得懂。

眾人這才往發聲的人看去,原來是一個身材高大,須眉皆白的老和尚。那書生趕緊向他道謝,和尚也大方回禮。叮囑眾人早睡過後,和尚就揮手離去。

留下來的幾個書生道:“今日真是甚幸啊,不僅看到如此壯觀的錢塘潮水,還聽到這麼絕妙的詩句,不知宋兄,剛才那位大師學問如此之高,可有在此開堂授課?在下有暇之時,願來聽課學習。”那宋書生搖頭道:“在下也不清楚,我年年來此借讀,這還是第一次見到這位大師,或許他是從別處來,在這裏借住而已吧。”

又一人道:“這位大師文采高絕,不知在何處為僧,想必是一位得道高人不知為何不開壇布道,普渡眾生,而在這小廟裏隱跡。”

“哎,或者有什麼不便的地方吧,也有可能是人家習慣過著閑雲野鶴的生活呢?”

這時一人道:“哎,我聽說前幾年在揚州,那位寫檄文的,在失敗以後,就剃渡出家了,該不會……。”

說到這裏,突然晚風一吹,眾人都覺得身上一冷,趕緊互相拱手,各自回屋睡覺了。

這一位說的,其實就是幾年前眾人擁李旦起事,駱賓王寫了一篇叫“討武曌檄”的伐文,大意就是武氏陷害皇後,在後宮淫A亂,現在皇後的後代長大,要奪回李唐江山。據說武則天看完通篇文章過後,先是感歎駱賓王的文采,然後可惜如此人材不能為她所用,再是痛罵手下沒有此等本事,最後聲名如果駱賓王到她手下做事,可免其罪責。不管這事情是不是真的,但是可以想象駱賓王的文采是非常了得的。

剛才向個人在談天的時候,鄒青也聽到了,鄒青記得,小時候還學過駱賓王的詩呢,雖然來到了唐朝,但是這還是第一次見到在曆史上留名的人,特別是象鄒青這種,僅限於書本知識上出現的人,不管是不是真的,也有一種見到名人的感覺。

半夜,靈隱寺後院“吱呀”一聲,後門開了一條縫隙,一條鬼祟的身影,從門後閃出,望著杭州府而去。